一、名詞解釋:(每小題2分,共10分〉
1.心理
2.注意
3.形象記憶
4.再造想象
5.創造性思維
二、填空:(每個空1分,共30分〉
1.1879年,德國哲學家、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在()大學建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應用實驗的手段研究人的心理現象,才使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從()中分離出來。所以說,心理學是一門有著悠久歷史、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
2.心理現象分為()和()兩大類。前者包括()、〈〉和();后者主要是從〈〉、()和(-.)等方面反映出來。
3.幼兒的活動主要有()、()和(),其中〈〉是主導活動。
4.注意不是〈〉的心理過程,但任何一種()自始至終都離不開注意。
5.一個兒童是否患有多動癥,僅憑經驗是難以正確斷定的。對于一個多動的兒童,必須根據生活史、()觀察、()檢查、(.)測驗等進行綜合分析,才能確定。因此,我們不能輕易地把學前兒童的好動當作多動來對待。
6.(.)是認識的開端,是獲得知識的源泉,是一切心理現象的(),也是個體與()保持平衡的保障。
7.幼兒方位知覺發展的順序是先(.)再()然后是()。由于幼兒辨別空間方位是以自身為中心辨別過渡到以其他客體為參照辨別,因此,教師在舞蹈、體育等活動中要做()示范。
8.記憶過程可以分為()、()、()三個基本環節。
9.言語是(..)借助()傳遞信息、進行交際的過程。
三、解釋心理現象:’(每小題2分,共10分〉
1.有人曾經把黑猩猩與幼兒放在一起撫養訓練,但應為黑猩猩不具備人類的遺傳素質,最終不可能與人類的后代一樣形成人的心理。()
2.在"抱娃娃"游戲中,開始,參加者把自己當成娃娃的媽媽,耐心地喂飯,但當他轉身去拿"飯"時,發現其他小朋友正在沙坑里搭起一座"小花園",他的注意便一下子轉到"小花園飛而走到沙坑去玩了。()
3."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
4.一個幼兒的行為表現明顯地屬于抑郁質,但神經類型的檢查結果是"強、平衡、靈活型”。 ()
5.有的兒童繪畫能力突出,有的兒童動手操作能力較強,還有的兒童能歌善舞,對音樂、韻律特別敏感…… ()
四、材料分析題:(每小題5分,共10分)
1.«學前心理學》的《注意》一章中有這樣的描述:“小班幼兒一般只能穩定地集中注意3--5分鐘,中班幼兒可達到10分鐘,大班幼兒可延長到10--15分鐘。"試根據這段材料分析,小、中、大班單個〈或一次〉教育活動時間分別應該控制在多長?為什么?
2.«學前心理學》中有這樣的描述:"布盧姆以17歲為發展的最高點,假設其智力為100%,得出各個年齡兒童智力發展的百分比:一歲,20%;四歲,50%;八歲,80%;十二歲,92%;十七歲,100%"請您結合實際,談談這段材料對我們幼兒教育有什么啟示。
五、簡答題:(每小題-10分,一共20分〉
1.結合實際,談談感知覺規律在玩教具制作與使用、環境布置中的應用。
2.聯系日常教育活動,談談學前兒童性格塑造的意義及途徑。
六、論述題:(20分〉
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談談學習《學前心理學》前后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