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覺的特性有哪些?
答:(1)知覺的選擇性
人所處的周圍環境復雜多樣,某一瞬間,人不可能對眾多事物進行感知,而總是有選擇地把某一事物作為知覺對象,與此同時把其他對象則作為知覺對象的背景,這種現象叫知覺的選擇性。
(2)知覺的整體性
知覺的對象具有不同的屬性,由不同的部分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覺的對象感知為個別的孤立部分,而總是把它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3)知覺的理解性
在知覺的過程中,人總是用過去所獲得的有關知識經驗,對感知事物進行加工處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們標示出來,知覺的這種特性就是知覺的理解性。
(4)知覺的恒常性
當知覺條件發生一定的變化時,知覺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對不變,這就是知覺的恒常性。常見的知覺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狀恒常性等。
2.如何引導和培養小學兒童的需要?
答:(I)滿足小學兒童的合理需要,抑制其不合理的需要
小學兒童的需要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小學兒童需要的特點,滿足他們的活動需要、認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對于兒童的不合理需要,必須通過說服教育的方式加以遏制,采取的措施要果斷,態度要堅決,分析要中肯,提高兒童對不合理需要的認識和養成糾正不適當行為的決心和習慣。
(2)引導和培養小學兒童新的更高層次的需要
兒童的各類需要層次的強度趨向是在不斷發展的,其總的趨勢是由低向高發展。因此,教師除了要滿足兒童的合理需要之外,還要不斷地培養兒童新的需要,推動他們的身心發展朝著教育目標和社會要求的方向不斷前進。
3.什么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心理成分包括哪些?
答:自我意識就是自己對所有屬于自己身心狀況的意識。包括意識到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形態及健康程度等)、心理特征(如需要、興趣、能力、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系、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自我意識是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監控等三種心理成分構成的。這三種成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統一于個體的自我意識之中。
(1)自我意識
①自我觀察。②自我分析。③自我評價。
(2)自我體驗
①自尊感。②自信感。③成功感與失敗感。
(3)自我監控
①自我檢查。②自我監督。③自我控制。
4.聯系實際談談在課堂中如何協調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的關系。
答:(1)要不斷鞏固和發展正式群體,使班內學生之問形成共同的目標和利益關系,產生共同遵守的群體規范,并以此協調大家的行動,滿足成員的歸屬需要和彼此之間相互認同,從而使班級成為堅強的集體。
(2)要正確對待非正式群體。對于積極型的非正式群體,應該支持和保護;對于中間型的非正式群體,要持慎重態度,積極引導,聯絡感情,加強班級目標導向;對于消極的非正式群體,要教育、爭取、引導和改造;而對于破壞型的非正式群體,則要依據校規和法律,給予必要的制裁。
5.簡述記憶過程的三個環節及其相互關系。
答:記憶過程由識記、保持、回憶或再認三個環節組成。從信息加工的觀點看,記憶過程即對信息的編碼、貯存和提取的過程,它們有序而完整地統一于記憶活動中。
識記是記憶的開端,即識別和記住事物,從而積累知識與經驗的過程;保持是鞏固已經獲得的知識與經驗的過程;回憶或再認是在不同的情況下恢復過去知識與經驗的過程。凡經歷過的事物再度出現時,能把它認出來稱為再認。凡經歷過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來,則稱回憶或再現。
從信息加工的觀點看,記憶就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貯存和提取的過程。其中,對信息的編碼相當于識記過程。信息的存貯相當于保持過程,信息的提取則相當于再認或回憶過程。
記憶過程中的三個環節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沒有識記就談不上對經驗的保持,沒有識記和保持,就不可能有對經歷過的事物的再認或回憶。識記與保持是回憶或再認的前提與基礎,再認與回憶是識記和保持的結果。在生活實踐中,人們是通過識記、保持、回憶或再認的統一的記憶過程來對客觀事物進行反映的。
四、論述題
實踐證明,學生注意力的渙散是一節課失敗的真正原因。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注意是知識的窗戶,沒有它,知識的陽光就照射不進來。”這說明了上課時學生注意聽講的重要性。那么,作為一名小學教師,你將如何根據注意的規律組織好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答:(1)正確利用無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
①凡需要學生注意的對象和操作的活動,盡量賦予它們無意注意的特性。
②盡量減少與教學無關的對象或活動的刺激作用。
(2)利用課內外活動幫助學生學會組織和發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①提高活動的目的性;
②激發學習動機;
③訓練良好的注意習慣。
(3)運用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轉換的規律,讓學生在有目的的學習活動中,快樂地學習。
歷年真題:甘肅省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試題及答案
考前多做試題:2014教師資格考試題庫,沖刺必做!!
國考在即,抓住最后一次:2014教師資格輔導,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一次過關!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