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BCD【解析】幼兒教育心理學對幼兒教育實踐具有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的作用。
2.ACD【解析】桑代克三大學習定律指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律。
3.ABC【解析】心智技能由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三個階段組成。
4.BCD【解析】自我意識的三個成分是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5.D【解析】精神分析學派是西方游戲治療的理論基礎。
6.C【解析】因幼兒的方向知覺還沒有發展成熟,因此采用順向示范比較好。
7.ABC【解析】弗洛伊德把人格分成為自我、本我、超我。
8.ACD【解析】問題解決的基本特點有目的性、認知性、序列性。
9.ABD【解析】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可分為初級預防、次級預防、診斷治療。
10.BCD【解析】發散思維的特征有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
11.A【解析】略。
12.C【解析】成就動機理論認為,成就動機高的人傾向于選擇成功率為s0%的任務。
13.C【解析】馬斯洛認為人有五種基本需要,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而最高的是自我實現。
14.ABCD【解析】基克(M.1.GiCk)等人提出了問題解決過程四階段理論,即問題解決大致包括理解和表征問題、搜尋解決方法、執行解決方法和評價四個過程。
15.ACD【解析】影響幼兒的道德品質的外部因素有:家庭教養方式、社會風氣、同伴群體、生活環境等。道德認知屬于內部條件。
16.AD【解析】假裝游戲的本質特征是替代性或假定性。
17.A【解析】游戲的元交際理論是由貝特森(Bateson)提出來的。
18.B【解析】當要學習的新概念與頭腦中要同化的概念之間存在一種類屬關系時,這時所進行的概念學習就是下位學習。
19.C【解析】弱智兒童的智力低于正常人的平均智力水平。一般認為,智商在50~70之間的兒童為智力低常兒童,即弱智。
20.C【解析】具體運算階段具有守恒概念,前運算階段沒有。
21.ABC【解析】幼兒情緒與情感發展的特點有情緒的易沖動性;情緒的不穩定性;情緒的外露性;高級感情(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發展等。
22.C【解析】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
23.ABC【解析】學習包括知識的獲得、轉化、評價過程。
24.ABD【解析】接受學習不屬于組織學習的原則與策略。
25.B【解析】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是動物心理學的開創者、心理學聯結主義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學體系的創始人。
相關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