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解析】教師引用的話出自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孟子•滕文公下》,原句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2.C【解析】事實論據是對客觀事物的真實的描述和概括,因此是證明論點的最有說服力的論據。事實論據包括具體事例、概括事實、統計數字、親身經歷等。、理論論據是指那些來源于實踐,并且已被長期實踐證明和檢驗過,斷定為正確的觀點。理論論據包括經典性的著作和權威性的言論(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等。“司馬光砸缸”是歷史故事,屬于事實論據。
3.B【解析】陶淵明寫過自傳性的《五柳先生傳》,所以后世稱之為“五柳先生”。“醉翁”是歐陽修寫《醉翁亭記》中的自稱。“香山居士”是自居易的別號。“隨園主人”是袁枚的別號。
4.C【解析】這幾個選項雖然都是有關邊塞征戰的詩,但是只有C項是直接的景物描寫,烘托的是邊境戰爭場景,與“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進行比較閱讀最為恰當。
5.D【解析】《吶喊》是魯迅的小說集,《故事新編》是魯迅先生以遠古神話和歷史傳說為題材而寫的短篇小說集,《野草》是散文詩集,《朝花夕拾》是回憶散文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回憶童年的散文,選自《朝花夕拾》。
6.C【解析】C項中的“美”翻譯為“認為……美麗”,形容詞作動詞。A項中的“名”翻譯為“出名”,B項中的“光”翻譯為“發揚光大”,D項中的“洞”翻譯為“打洞”,這三項都是名詞作動詞。
7.D【解析】A項,課前演講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熟悉程度;B項,開設閱讀輔導講座,能夠給予學生閱讀時的方向指導;C項,開展課本劇可以讓學生揣摩人物性格,熟悉小說情節。D項,摘抄的任務太過繁重,會加重學生課業負擔,不值得借鑒。
8.D【解析】這位教師布置的內容雖然多,但是都能夠圍繞主題開展,這樣能夠提供給學生更多的選擇余地,更有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
9.D【解析】A項、B項和C項都是來自《山海經》的上古神話,D項“哪吒鬧海”是取自于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的神話故事。
10.C【解析】從這位教師的作業設計來看,并沒有體現強調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策劃能力。
11.D【解析】教師的提問是從中獲得什么“精神營養”,這位學生的回答獨辟蹊徑.從大家忽略的友誼入手,體現了課堂的多元化。
12.D【解析】該教師只是以語文教師的身份,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指導,體現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不能算是本末倒置。
13.A【解析】這位教師雖然對課后習題進行了改編,但是內容依然圍繞課文,沒有偏離方向,反而更加貼近學生竇際,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14.D【解析】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既有預設,也要關注課堂教學的生成性資源,不能拘泥于既定的教學內容,忽視了教學的靈動性。
15.B【解析】這節作文課的內容是“連貫性”,所以通過朗讀,能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到語句的連貫性,這樣的設討“并沒有浪費時間,反而很有必要。
真題推薦:2014上半年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真題 233網校真題解析班,全面分析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