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師資格中學教育學簡答練習題及答案7
1.教科書的編排有哪些要求?
(1)編排形式要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符合衛生學、教育學、心理學和美學的要求。
(2)內容闡述要層次分明;文字表達要簡練、精確、生動、流暢;篇幅要詳略得當。
(3)標題和結論要用不同的字體或符號標出,使之鮮明、醒目。
(4)封面、圖表、插圖等,要力求清晰、美觀。
(5)字體大小要適宜,裝訂要堅固,規格大小、厚薄要合適,便于攜帶。
2.教科書的作用是什么?
(1)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教師講授的內容;同時,也便于學生預習、復習和做作業。
(2)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為教師的備課、上課、布置作業,學生學業成績的檢查評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3)根據教學計劃對本學科的要求,分析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內容范圍和教學任務。
(4)根據本學科在整個學校課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基本途徑和最佳方式等。
3.教科書的編寫應遵循哪些原則?
(1)按照不同學科的特點,體現科學性和思想性;
(2)強調內容的基礎性;
(3)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注重適用性;
(4)合理體現各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受教育者學習的心理順序;
(5)兼顧同一年級各門學科內容之間的關系和同一學科各年級教材之間的銜接。
4.簡述課程實施的運行結構。
課程實施作為一個報考的序列化的實踐過程,具有一定的運行結構。
(1)安排課程表,明確各門課程的開設順序和課時分配;
(2)確定并分析教學任務;
(3)研究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個性特征,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
(4)選擇并確定與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任務相適應的教學模式;
(5)對具體的教學單元和課的類型和結構進行規劃;
(6)組織并開展教學活動;
(7)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為下一輪的課程實施提供反饋性信息。
5.課程評價過程中要解決哪些問題,經歷哪些步驟?
要解決的問題如下:
(1)評價概念是否合適;
(2)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適;
(3)報告評價結果的信息是否合適。
要經歷的步驟如下:
(1)把焦點集中在所在研究的課程現象上;
(2)搜集信息;
(3)組織材料;
(4)分析資料;
(5)報告結果。
6.什么是教學,包含哪些方面?(7.1)
(1) 教學是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它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
(2) 教學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目的;
(3) 教學由教與學兩方面活動組成;
(4) 教學具有多種形態,是共性與多樣性的統一。
7.教學的作用是什么?
(1) 教學是社會經驗得以再生產的一種主要手段;
(2) 教學為個人全面發展提供科學的基礎和實踐;
(3) 教學是教育工作構成的主體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徑。
8.為什么說教學為個人全面發展提供了科學的基礎和實踐?
(1)它使個體的認識突破時空局限及個體直接經驗的局限,擴大了他們的認識范圍,贏得了認識的速度。
(2)使個體的身心發展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結合科學知識的傳授和學習,在一個統一的過程中實現德、智、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
9.什么是教育任務,制約教育任務的因素是什么?
教學任務受人們追求的教學價值取向決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階段、各科教學應實現的目標要求。
制約教育任務的因素是:
(1) 教育目的;
(2) 學生年齡特征;
(3) 學科的特性;
(4) 教學的時空條件。
10.普通學校教學任務有哪些?
(1) 傳授系統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 發展學生智力、體力和創造才能;
(3) 培養學生注意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
(4) 關注學生個性發展。
相關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