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師資格中學教育學簡答練習題及答案8
1.普通中小學傳授系統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具體指標是什么?
(1)能促進青少年學生智、德、體、美的全面發展,使他們具有一個現代人所具有的素質;
(2)能為他們參加現代生產勞動和政治文化生活創造必要的條件;
(3)能為他們進一步學習各種專門知識和從事科學研究、進行創造發明奠定初步的基礎。
2.怎樣理解發展學生智力、體力和創造才能的教學任務?
(1)發展學生智力、體力和創造才能不僅是順利地、高質量地進行教學的必要條件,而且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這是現代教學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2)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而且要發展以思維為核心的認識能力;不僅要發展學生智力,而且要發展學生的體力,注意教學衛生,保護學生視力,增強學生的體質,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特別是要通過發展性教學,啟發誘導學生進行推理、證明、探索和發現,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時代要求。
3.現代教學是如何關注學生個性發展的?
現代教學非常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協調學生知識、智力、興趣、情感、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學與教育的統一,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通過教學,激勵發展每個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不僅使他們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而且有自覺能動性、獨立性和開拓創新性,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平等觀念和合作精神。
4.為什么說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表現如何?
教學過程是認識的一種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學生個體的認識,是由教師領導未成熟的主體通過學習知識間接認識世界。學生認識的特殊性表現在以下方面。
(1)認識的間接性。學生學習的內容是已知的間接經驗。并在教學中間接地去認識世界。
(2)認識的交往性。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教學活動是發生在師生之間的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
(3)認識的教育性。教學過程中的認識追求與實現著學生的知、情、行、意的協調發展與完善人格的養成。
(4)有領導的認識。學生的個體認識始終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
5.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基本規律)有那些?
(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
(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
(3)教學過程中知、情、意的統一;
(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結合。
6.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有哪些?
(1)引起學習動機;
(2)領會知識;
(3)鞏固知識;
(4)運用知識;
(5)檢查知識。
7.教學中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得與人類實踐活動中直接經驗的獲得有什么不同?
(1)教學中往往將直接經驗典型化、簡約化;
(2)主要方式是實驗、演示、教學錄像,參加一定的生產勞動、社會調查,設置模擬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體驗等:
(3)選擇的材料是經過改造的、少量的,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質特征。
8.怎樣理解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規律?
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二者統一在教學活動中。
(1)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有賴于知識的掌握。
(2)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學生具有一定的認識能力,是他們進一步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必要條件。學生掌握知識的速度和質量,依賴于學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轉讓的內在機制。知識與智力的相互轉化,應注意以下條件。
第一,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應該是科學的規律性的知識。
第二,必須科學地組織教學過程。
第三,重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操作與活動,提供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的時間和空間。
第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
9.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結合規律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應充分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體能動性。
(3)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
10.在教學中怎樣才能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
(1)教師要善于創設和諧情境,鼓勵學生合作學習;
(2)教師要善于體驗或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鼓勵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
(3)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別差異出發,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
(4)教師要善于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才能;
(5)教師要善于引起學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培養學生自我調控能力,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同時創設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經驗。
相關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