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 【解析】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啟發(fā)式教學原則的提出者,題干引句正是體現了孔子的啟發(fā)式教學原則。
2.A 【解析】題干中所描述的人物是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
3.A 【解析】圓桌式、馬蹄型、半圓型都有利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而秧田式是先確定一個中心再展開的交往模式,不利于充分的互動交流。
4.D 【解析】杜威是現代教育的代言人,他攝出“教育即生活”,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5.B 【解析】課程標準是編寫教科書的直接依據,也是國家衡量各科教學的主要標準。
6.A 【解析】內容型策略有強調知識結構和追求知識發(fā)生過程兩個類比,也就是說可以有兩條途徑:結構化策略和問題化策略。
7.C 【解析】社會學派教育目的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涂爾干。
8.C 【解析】我國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的基礎上。
9.C 【解析】教育目的對整個教育工作的作用主要包括導向作用、激勵作用和評價作用。
10.B [解析]1939年,首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主編《教育學》的教育家是凱洛夫。
11.B 【解析】教師除了要有所教學科的專業(yè)素養(yǎng)外,還要有教育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的教育專業(yè)素養(yǎng)包括先進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12.D 【解析】我國義務教育的教學計劃具備三個特征,即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三者缺一不可。
13.C 【解析】在實際的教學中,有時一節(jié)課只完成一個任務,有時一節(jié)課則需完成多項任務。所以,根據一節(jié)課所完成的任務情況,課的類型可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
14.D 【解析】學生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嚴的權利指人格尊嚴權。
15.A 【解析】文化發(fā)展對教育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相對文化的發(fā)展,教育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文化發(fā)展在先,教育內容隨后才發(fā)生變化。
16.B 【解析】不合理的勞動分工是造成人片面發(fā)展的主要原因。
17.A 【解析】教師的根本任務就是教書育人。
18.C 【解析】平行管理是指把對集體的管理和對個別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班級管理方式。
19.B 【解析】在知、情、意、行四個德育環(huán)節(jié)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
20.D 【解析】班級集體在育人方面突出價值的實現是通過集體教育的力量實現的。
二、多項選擇題
21.BCE 【解析】“兼愛”是墨家思想;“教學相長”出自《學記》。B、C、E三項均為孔子的教育主張。
22.ABCDE【解析】實用主義教育學的基本觀點是:一是教育即生活;二是教育即學生個體經驗的不斷增長;三是學校是一個雛形的社會;四是課程組織以學生經驗為中心;五是師生關系中以兒童為中心;六是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自己的獨立發(fā)現、表現和體驗。
23.ABCDE【解析】我國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兒童享有人身權和受教育權,人身權除了一般保護外,還有對身心健康權、人權自由、人格尊重、隱私、名譽、榮譽等權利的特殊保護。
24.CDE 【解析】根據頭腦內知識的不同形式或學習任務的復雜程度,將知識學習分為符號學習、概念學習和命題學習。而歸屬學習和并列結合學習是根據知識間的相互關系劃分的。
25.CD 【解析】設計教學法主張讓學生自己決定學習目的和內容,自己設計學習過程,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填空題
26.目標體系
27.內在需要
28.系統(tǒng)
29.非制度化
30.基礎性
也許對你還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