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簡答題
1.(1)學生個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體的影響; (3)師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5)社區的影響。
2.(1)傳授系統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發展學生的智力、體力和創造才能;
(3)培養社會主義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 (4)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3.(1)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人才; (2)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有利于發揮班集體的教學作用;(4)缺點主要表現在強調系統的書本知識的學習,容易產生理論與實際脫節;強調教學過程的標準、同步、統一,難以完全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利于因材施教。
4.按照教師組織教學活動中所要求實現的不同人物,可以劃分出教學過程中學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不同階段:
(1)引起學習動機; (2)領會知識; (3)鞏固知識; (4)運用知識: (5)檢查知識。
四、論述題
1.(1)教學關系的表現有三:其一,從教育內容的角度說,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其二,學生主體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條件;其三,對學生指導、引導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2)人格關系的表現有二:其一,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其二,嚴格要求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幫助的關系。
2.(1)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有三:第一,科學技術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第二,科學技術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育質量;第三,科學技術可以影響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有四:第一,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產;第二,教育能推進科學的體制化;第三,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第四,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