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1.現代教師角色轉換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人們“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意愿.以適應社會的急速發展和變化。因此,人們對教師的期待和要求也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
首先.教師再也不能以傳授知識作為自己的主要職責和目的,而應該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組織管理和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自 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作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現和探究能力以及實踐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引導學生學會 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事、學會做人。
其次.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和社會規范,更要關注學生人格的健康成長與 個性發展.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這種社會要求和社會期待把教師從“道德偶像”和“道德說教者”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要求教師以一個平等的、有成長 經驗的人的角色來對待成長中的青少年一代。教師要通過自己的公正無私、寬容與尊重、睿智與深刻、愛心與關懷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通過自己的人格力量對學 生產生深刻的影響,并通過自己的關愛、扶助、引導和行為示范去實現道德教育的目標.從而成為學生人生的引路人。
(2)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沒者和開發者
在傳統的基礎教育學校中,課程與教學是彼此分離的,教師被排除在課程的設計、開發過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所謂的“教學”,是按照專家編好的教科書、教 學參考資料去教規定好的內容,甚至是按照考試部門編寫的考試要求和考試標準去組織教學內容.按照教研部門編制的練習冊去安排學生的各種練習內容和練習活 動。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啟動了國家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人們一般習慣上稱這次課程改革所設計實施的課程為“新課程”。新課程改 革是我國基礎教育發展歷史上規模最大、最深刻的一次變革。它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地方和學校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建立了包括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三級課程體系。三級課程體系的建立,要求課程與教學必須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作用,轉變長期以來形成的 課程的忠實執行者的角色.成為課程的積極的開發者和建設者.
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的觀念和被 動實施課程的做法。教師要整體理解基礎教育課程的結構系統,熟悉國家課程方案,理解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關系,理解課程實施中從“專家課程”到 “現實課程”的轉變過程。正確認識教材在課程中的地位和功能,變過去習慣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創造性地使用國家課程教材,積極進行國家課程地方 化、校本化的實踐探索。同時,積極參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建設,培養開發課程、評價課程、主動選擇和創造性地使用新課程教材能力。
(4)教師要從學校的教師轉變為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校教育與社區生活正在走向終身教育要求的“一體化”.學校教育社區化,社區生活教育化。新課程特別強調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重視挖 掘社區的教育資源。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角色不能再僅僅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教師不僅是學校的一員,而且是整個社區的一員,是整個社區教育、文化事業建設的 共建者。
2.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首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是對于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和有缺點、過錯的學生。
其次,尊重學生意味著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這就要求教師不能體罰學生,不大聲訓斥學生,不羞辱、嘲笑學生,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
最后,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教育的本質在于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也包括價值觀和做人。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新課程強調教學反思.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新課程強調課程的綜合.這種趨勢特別需要教師之間的合作。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教師要相互配合,齊心協力地培養學生。每個教師不僅要教好自己的學科,還要主動聯系和積極配合其他教師的教學,從而使各學科、各年級的教學有機融合、相互促進。
熱點推薦: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綜合素質考點歸納
通關必看:2017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提前備考有妙招,233網校匯聚教師資格經驗豐富講師,為廣大考生打造一次通關備考秘籍,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