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社會發展
(一)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的關系
生產力對教育的影響
1.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2.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3.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蒸汽機的原理了解,只需要到小學水平。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革命,需要到初中水平等等。信息革命知識大爆炸時代,終身學習的出現)
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手段。
3.教育是發展科學的一個重要手段。
(在傳遞過程中出現創新)
人力資本理論
20世紀60年代,以美國的舒爾茨為代表的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說明教育可以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經濟發展。
(二) 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性質
具體表現如下: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和性質。
教育的性質:
資本主義教育:學習內容是民主,人權等
社會主義教育:走社會主義道路,馬列毛思想
教育的目的:
我國的教育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接班人
教育對政治經濟的影響
(1)教育能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的人才(國家領導,公務員等)
(2)教育可以促進政治民主
(3)教育通過傳播思想,形成輿論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經濟(五四運動)
(三) 教育與社會文化的關系
社會文化對教育的制約
1.社會文化規范影響著教育的價值取向,制約著人們的教育觀念。
2.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
3.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
4.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教育對文化的促進作用
1.教育具有傳承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選擇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融合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創造文化的功能
學校文化
1.學校文化的概念
學校文化: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2.構成
(1)學校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空間物態形式,是學校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學校的物質文化又包含了學校環境文化和設施文化兩種表達方式。
(2)學校組織和制度文化有三種主要的表達方式:保證學校正常運行的組織形態、規章制度以及角色規范。
(3)學校的精神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3.功能
(1)導向作用,推動學生把他們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而努力,推動教職工自覺完成國家的教育任務。
(2)約束作用。校風形成價值觀,形成行為規范,以此彌補規章制度的不足。
(3)凝聚作用。校園文化使得學生對學校產生一種心理歸屬感和認同感,而產生巨大凝聚力。
(4)激勵作用。形成你追我趕的激勵環境,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化外部動力為內在動力。
(四)教育與人口發展的關系
人口狀況對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1.人口數量影響教育的規模和教育投入
2.人口的結構影響教育結構
3.人口的質量影響教育質量
教育對人口問題的影響
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數量
2.教育可以優化人口結構
3.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質量
免費注冊233網校會員,領取教師資格證備考新人大禮包!點擊注冊>> |
小編推薦: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高頻考點匯總
熱點推薦:教師資格高頻考點電子書免費送(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