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注冊233網校會員,領取教師資格證備考新人大禮包!點擊注冊>> |
小學教師資格教育教學知識考點精髓:小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
小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
(一)感知覺的發展特點
在小學生入學之初,小學生的感知覺已充分發展,具體表現在:聽覺和視覺十分敏銳,能準確地辨別事物的顏色形狀;味覺、嗅覺和觸覺也較為發達。感知覺的發展為個體的進行學習提供了保障。在兒童期,小學生的感知覺發展迅速,其感知的準確性和系統性都不斷提高。
(二)注意的發展特點
小學生注意力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注意的自覺性和注意品質的完善程度上。
1.有意注意逐漸發展,無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圍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較差
小學生的注意穩定性較差,表現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動上的時間較短。一般說來,7~10歲兒童可連續集中注意力約20分鐘;10~12歲兒童約25分鐘;12歲以上約30分鐘。
4.注意的分配和轉移能力較弱
小學生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在聽課時,眼、耳、手、腦的配合往往不夠,表現為注意分配能力不強,聽講和記筆記不能同時進行。
(三)觀察力的發展特點
1.觀察的目的性較差。小學生在觀察活動中,易受外來刺激的干擾,常常在受新異刺激影響時,心理活動離開觀察的對象;同時,觀察易受自身的生理狀況和個人興趣等因素的制約,尤其是低年級學生表現更為明顯。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教育的作用下,觀察的目的性將不斷提高。
2.觀察缺乏精確性。小學生在觀察事物時,往往只注意事物的主要特征或活動的主要過程,對細小部分則缺乏觀察,即觀察不夠精確。
3.觀察缺乏順序性。觀察時往往只注意事物較突出的特征,如運動的、較大的、對比明顯的部分,這樣則導致觀察無序,觀察的結果缺乏全面性、完整性。
4.觀察缺乏深刻性。觀察事物時,小學生還主要以感性經驗為主,缺乏思維活動的參與,使得觀察的深刻性不夠,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現象和表面特征,難以抓住事物的本質,只知道“是什么”,缺乏“為什么”的思考,使觀察趨于膚淺,難以上升到理性高度并賦予觀察更深刻的意義。
(四)記憶的發展特點
1.有意記憶逐漸增強。小學低年級學生無意記憶常占優勢,在許多情況下都是靠無意記憶獲得知識的,他們常常憑借興趣記住一些事物,對不感興趣而要求記住的東西,記憶的效率較低,但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不能只學習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必須學習一些不一定感興趣的內容,在這樣的條件下,有意記憶開始逐漸發展起來。
2.意義記憶迅速發展。小學生在記憶的目的性上,比學前兒童有了較高的自覺性,但小學低年級兒童還不完全具有意義記憶的能力,因為他們還缺乏知識經驗,難以找出材料的內部聯系,他們的語言雖有發展,但還不能用自己的話復述所記憶的材料內容,他們對意義記憶的方法還很生疏,不善于進行分類和對比。隨著年級的增高,知識經驗的積累,理解能力的增強,對所學知識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夠從知識本身去尋找聯系,進行意義記憶。小學生年級越高,意義記憶所占的比例越大,機械記憶所占的比例越小;隨著年齡長大,小學生的記憶方法便由機械記憶向意義記憶過渡。
(五)想象力發展的特點
1.有意想象增強
2.想象更富于現實性
3.想象的創造成分日益增多
(六)思維發展的特點
1.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低年級的小學生思維雖然已開始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他們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體的、可以直接感知的,難以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質的東西,思維活動在很大程度上還與面前的具體事物或其生動的表象聯系著,只有在中高年級才逐步學會區分本質與非本質的東西,學會掌握初步的科學定義,學會獨立進行邏輯分析,但他們即使達到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也仍然帶有很大的具體性。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其思維主要帶有直觀具體性和外部片面性的特點,對學習材料的分析,主要限于直觀行動方面,要依賴于實物或圖形等,因此這種所揭示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外部屬性,對對象和情境的判斷往往是片面的,推理則依靠由知覺得到的直觀形象,結論也非基于邏輯論證,而是將判斷與感知到的知識直接對比;三四年級是小學生思維發展的質變時期,大多數兒童能借助分析和綜合將以前積累起來的概念加以概括,不僅判斷的數量在增加,而且判斷中的直觀因素被壓縮到最少量,對客體的關系也能根據本質進行或多或少的說明。
2.思維的基本過程日趨完善。小學低年級兒童只能在直接感知的條件下進行分析綜合,難以擺脫具體事物,在頭腦中進行分析與綜合,在進行比較時,常表現出困難,不善于分清本質與非本質特點。隨著知識的積累,小學中高年級兒童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抽象的分析與綜合,比較能力也隨之提高,開始由正確區分具體事物的異同逐步發展到區分抽象事物的異同,從區分個別部分的異同逐步發展到區分許多部分的關系的異同,從直接感知條件下進行比較發展到運用語言在頭腦中引起表象條件下進行比較。
(七)言語發展的特點
1.小學生口頭言語的發展
一年級新生以對話言語占主導地位,二、三年級學生的獨白言語發展起來,四、五年級口頭言語表達能力初步提升,并遵循一定的語法規則。
2.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
小學生的閱讀發展不平衡,個體差異較大,總體呈現出女生優于男生的狀態。小學三年級學生已經學會默讀,至五年級達到高峰。
3.小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
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從口頭造句、看圖講話開始,在小學中年級以后才能進入獨立寫作階段,寫作能力隨年齡增長而發展。
4.小學生內部言語的發展
個體內部言語大致經歷了出聲思維時期、過渡時期和無聲思維時期,剛入學的小學生處于出聲思維階段。三四年級以后,隨著學習能力的發展,學生在演算時或在閱讀課文時無聲語言開始逐步占主導地位,但是閱讀或演算遇到困難時,仍會用有聲言語來幫忙,即使在高年級也是如此。
下載233網校APP,免費獲取教師資格證高頻考點電子書!
小編推薦: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高頻考點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