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簡答題
1.簡述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
(1)連續性與階段性。個體的心理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連續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表現為心理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
(2)定向性與順序性。心理發展總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順序,盡管發展的速度存在個體差異,但發展是不可逆的。
(3)不平衡性。不同心理的發展速度不同,達到成熟水平的時期不同,發展所需的最佳時期與條件不同,具有不平衡性。
(4)差異性。各種心理機能所達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達到成熟水平的時期因人而異,具有個體差異性。
2.如何分析學生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性格具有直接的社會意義,是人格的核心。性格是有差異的,主要表現在特征差異和類型差異兩方面。
(1)性格的特征差異。性格的特征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①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征;②性格的理智特征;③性格的情緒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類型差異。性格類型是指在一類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獨特結合。依據不同的劃分標準,性格有不同類型。常見的分類學說有向性說和獨立順從說。依據個人心理活動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為外傾型與內傾型兩類;依據一個人獨立或順從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為獨立型和順從型。
3.簡述性格差異的教育意義。
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性格雖然不會決定學習是否發生,但它卻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也作為動力因素而影響學習的速度和質量。性格的性別差異又會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教育應更重視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更好地適應學生的性格差異。
4.根據不同個體在生理、認知、個性和社會化發展等方面表現出的較為一致的特點,可以把人出生以后的發展分為以下的發展階段:
乳兒期(0~1歲)、嬰兒期(1~3歲)和幼兒期(3~6歲);學齡初期(7~11歲)又稱童年期;學齡中期(1l一15歲)又稱少年期;學齡晚期(15~25歲),又稱為青年初期;成年期(25~65歲),包括青年期和壯年期;老年期(65歲到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