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簡答題
1.簡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對遷移的影響。
原有認知結構的特征直接決定了遷移的可能性及遷移的程度。原有認知結構對遷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學習者是否擁有相應的背景知識,這是遷移產生的基本前提條件。(2)原有的認知結構的概括水平對遷移起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經驗的概括水平越高,遷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經驗的概括水平越低,遷移的范圍越小,效果也 越差。(3)學習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認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對認知活動進行調節、控制的元認知策略,也影響著遷移的產生。掌握必要的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是提高遷移發生可能性的有效途徑。
2.簡述如何促進學習的遷移。
促進學習遷移的方法有:(1)合理選擇教學內容與編排教學程序。選取合適的變式材料;選擇與應用情景相似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情景;教材體系的合理安排;合理安排教學步驟。(2)促進學生學習遷移的教學技巧。促進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學規律的教學,提高學生對這些內容的理解水平;應用比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擾;強調遷移的特征,引起學生的遷移心向。(3)學習方法的傳授與訓練。如通過自我提問、反思練習等來訓練元認知。
四、論述題
論述影響遷移的主要因素。
由于遷移是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可以說影響學習的所有因素都會直接、間接地對遷移產生影響。
A個人因素。個人因素就是學生本身的一些能影響遷移的特質或狀態,主要包括:
①智力。智力對遷移的質和量都有重要的作用,智力較高的人能較容易地發現兩種學習情境之間的相同要素及其關系,易于總結學習內容的原理原則,能較好地將以前習得的習策略和方法運用到后來的學習中。
②年齡。年齡不同的個體由于處于不同的思維發展階段,學習間遷移產生的條件和機制有所不同。
③認知結構。認知結構一般是指個人在以前學習和感知客觀世界的基礎上形成的,由知識經驗組成的心理結構。它影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時提取已有知識經驗的速度和準確性,從而影響遷移的發生。
④學生對學習和學校的態度。一方面,學生學習知識時的態度和心向影響他們把知識;應用到社會工作和生活中的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對學校教師及其他學生的態度影響其學習和學習的遷移。
⑤學習的心向和定勢。心向是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學習定勢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是由先前學習引起的、對以后的學習活動能產生影響的心理準備狀態,對學習具有定向作用。定勢既可以成為積極遷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為消極遷移的心理背景。
B客觀因素
①學習材料的特性。那些包含了正確的原理、原則,具有良好的組織結構的知識以及能引導學生概括總結的學習材料,有利于學習者在學習新知識或解決新問題時的積極遷移。
②教師的指導。教師有意識的指導有利于積極遷移的發生。教師在教學時有意地引導學生發現不同知識之間的共同點,啟發學生去概括總結,指導學生監控自己的學習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都會對學生的學習和遷移產生良好的影響。
③學習情境的相似性。簡單地說,學習的情境如學習時的場所、環境的布置、教學或測驗的人員等越相似,學生就越能利用有關的線索,提高學習或問題解決中遷移的出現。
④遷移的媒體。有時,兩個學習情境并不能直接發生聯系或產生遷移,需要借助一定的媒體才能使兩種學習間產生遷移。此時,能否選擇能引起正遷移的媒體會對遷移的發生和遷移的性質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