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方教育心理學發展簡況
(一)西方教育心理學的開端
早在17世紀捷克教育家J.A.夸美紐斯提出,人必須接受教育才能成為人。18世紀法國思想家J-J.盧梭指出,教育要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19世紀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齊提倡教育影響要與兒童的本性相一致。德國的J.F.赫爾巴特和F.W.A.祚祿貝爾強調教學方法要以心理規律為根據。美國心理學家E.L.桑代克繼承了許多教育家和思想家對教育與心理相互關系研究的成果,在自己對動物進行實驗的基礎上,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學》一書,使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二)西方教育心理學的發展
1.關于心理發展方面
1953年美國遺傳學家J.D.沃森和英國生物學家F.H.C.克里克發現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解決了遺傳物質是心理發展的生物學前提的問題。以后美國的學者在對同卵雙生子的學習與成長的研究中,說明環境和教育對心理發展的重要性。瑞士心理學家J.皮亞杰主要研究兒童的認知活動。這些心理發展的研究,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2.關于學習心理方面
在學習心理方面主要產生了幾種不同的學習理論:如桑代克的“嘗試與錯誤”的學習理論;E.C.托爾曼的“認知—目的”論,以及G.A.米勒和R.M.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這些理論在下一章將詳細談到,這里就不論述了。學習理論的產生和出現,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3.關于道德行為和品格形成方面
西方關于道德行為發展和品格形成的研究出現了最有影響的三個派別,這就是:美國的F.H.奧爾波特的習慣論;精神分析學家E.H.埃里克森的動機論;心理學家L.科爾伯格的認知發展論。
4.關于心理測驗方面
自1905年比內—西蒙智力測驗量表公布以來,心理學家一度只是對這種測量技術感興趣。后由于社會需要,心理測驗以研究個體差異為內容,直至30年代,心理測驗有了更大的發展。到了60—70年代,心理測驗受到了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