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遷移的概述
在沒有談遷移之前,我們先來談談變式的問題。
一、什么是變式
課題的表述常常把解決課題的特別關鍵的本質屬性“隱蔽”在非本質屬性之中,教師在教學時,就得啟發學生一步一步從非本質屬性中把本質屬性揭露出來。這就必須運用變式規律。
變式是通過變更對象的非本質特征的表現形式,變更人們觀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對象的本質特征,突出那些隱蔽的本質要素,讓學生在變式中思維,從而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例如,在幾何中講解三角形的“高”的概念時,就要運用變式,提供給學生各種典型的直觀材料,或者不斷變換“高”所呈現的形式,通過不同的形式反映其本質屬性。圖13是三種不同三角形的“高”的不同位置。通過這幾種形式的變換,三角形各邊的高是對角的頂點向這條邊所作的垂線這一本質屬性就正確地揭示出來了。如果教師只采用銳角三角形講“高”的概念,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就會被局限,要他們尋找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的高,尤其是鈍角三角形兩個銳角所對應的高就會發生困難或錯誤。
運用變式是使學生形成一般表象的必要條件。如在講果實的概念時,不要只選用可食的果實(如蘋果、西紅柿、花生等),還要選擇一些不可食的果實(如橡樹子、棉籽等),否則學生將會把“可食性”作為果實的本質特征。又如,在講慣性時,不能只舉固體的慣性現象,也要舉液體、氣體的慣性現象,否則學生將會認為只有固體才有慣性現象。再如,在動物分類中,由于鯨魚與魚類動物一樣,生活在水里,外形也很相近,于是有的學生就把鯨魚列入為魚類動物,這顯然是錯誤的。這里學生把非本質特征的“生活在水里”、“外形與魚一樣”當作魚類的本質特征。不了解魚的本質特征是用鰓呼吸的,而鯨魚是用肺呼吸的。只有通過變式,使學生學會掌握事物的本質特征的方法,才能使他們懂得怎樣從事物的千變萬化的復雜現象中,去抓住本質,舉一反三,使思維既深刻又靈活。
在實踐中,有的教師不去分析課題的本質屬性與非本質屬性的矛盾,在這種教法下,學生往往只是盲目地模仿教師作輔助性的狹隘經驗的總結,并沒有達到真正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掌握變式規律,指導學生學會在各種不同的變式中掌握課題的本質屬性,學會這種思維方法。
變式就是在教學中應經常變換所用具體材料的樣式。變式對學生領會概念及事物的因果聯系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區分事物的各種因素,并確定哪些是主要的、本質的,哪些是次要的、非本質的。利用變式是防止擴大和縮小概念外延的有效方法,對防止學生顛倒因果關系,發展學生的歸納能力都有重大意義。
變式是重要的,但在教學中也不可過多地運用。變式的成效并不取決于運用的數量,而在于是否具有廣泛的典型性,能否使學生在領會科學概念時,擺脫感性經驗和片面性的消極影響。同時,材料的變式也不必都在講授過程中進行,有些也可在練習或鞏固作業中讓學生來做。此外,教師在運用變式時,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才能使變式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什么是遷移
學生的學習成效不僅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還在于使學生能夠在新問題或新情境中應用知識,產生預期的行為變化。為此,教師必須注意培養學生利用遷移的規律,促進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積極遷移,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質量。
遷移是指以前的學習對以后的學習的影響。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遷移的心理現象。例如,掌握英語的人學起法語來就比較容易;會騎自行車的人比不會騎的人學開摩托車要容易一些;會拉二胡的人,再學彈三弦、拉小提琴,也比較容易。此外,也可以看到一些與此相反的現象,如學漢語拼音對有些英語字母語音的學習常常發生干擾;習慣于右腳起跳的跳高技能對掌握用左腳起跳的撐桿跳高也有干擾作用。這些都是遷移的心理現象。
遷移現象之所以普遍存在,主要是由于客觀事物之間本來就是普遍聯系和相互制約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因此,人的知識、經驗也不是彼此割裂的、互不相關的。人在解決新課題時總是要利用他已有的經驗。
遷移是學習中的重要環節。首先,只有通過遷移才能使已有的知識、技能得到進一步檢驗、充實與熟練。遷移是以已有的知識、技能的領會與鞏固為前提的。其次,遷移也是由知識、技能的掌握過渡到能力形成的重要環節。因為能力的形成是通過對掌握了的知識、技能的概括,然后廣泛遷移,并進一步概括化和系統化而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