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前蘇聯教育心理學發展簡況
(一)十月革命前俄國教育心理學的產生
蘇聯心理學界認為:К.Д.烏申斯基是“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俄國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著作是Ф.Л.卡普切列夫1877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學》。1906年—1916年間俄國召開過五次教育心理學代表大會,會議討論了用實驗心理解決學校的一切教育、教學問題,決定了以實用的心理學代替教育學;討論了實驗在心理學研究中的形式和地位;研究了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相互關系,教育心理學的任務和方法;重視了對個別差異的研究。
(二)十月革命后蘇聯教育心理學的發展
十月革命后,蘇聯心理學界爭取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理論的基礎上,建立教育心理學體系。由于種種原因,教育心理學進展遲緩,限于以現成的心理學知識去論證各種教育原理,并編制測驗量和進行診斷。1936年兒童心理學和測驗學受到批判,導致了全盤否定對兒童心理學、年齡心理特征等問題的研究及其積極的成果。1937—1945年,這是蘇聯教育心理學在嚴重困難中奮力前進的時期。對兒童心理學的批判所遺留的副作用,妨礙了一些教育心理學家的積極性。德國法西斯的侵略也給教育心理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增加了極大的困難。1946年以后是蘇聯教育心理學蓬勃發展并逐漸形成自己特點的時期。巴甫洛夫高級神經活動學說對蘇聯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若維奇的關于個人心理發展的“外部影響通過內部條件折射而起作用”的理論,П.Я.加里培林的“智力動作按階段形成”的理論,梅欽斯卡婭的“教學過程中從內化過渡到外化”的理論,Д.В.埃利康寧的“除按從個別到一般的方式外,還可以按從一般到個別的方式來組織教學”的理論相繼產生。此外很注重自然實驗和教師經驗總結;廣泛地研究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活動,以及學生意志、性格的培養;學科心理也比較發達。60年代后,蘇聯教育心理學根據培養現代科技人才的需要和教育改革計劃,進行了較長期的有計劃的教育心理研究,注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重視了學習理論的研究,并對智力測驗和心理診斷作了重新的評價,把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結合起來。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一門具有自己特色的年齡和教育心理學。
相關鏈接:
2010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心理學知識講義:教育心理學的任務與研究方法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