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C【專家解析】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將人格的發展分為8個階段,其中前5個階段屬于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它們分別是:(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2)自主感對羞恥感(2~3歲)。(3)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4)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
2.C【專家解析】夸美紐斯在其著作《大教學論》中,從理論上對班級授課制進行了闡述,為班級授課制奠定了理論基礎,確定了班級授課制的基本輪廓。
3.A【專家解析】我國古代教學注重按一定的順序進行。《學記》要求“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提出“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也就是說,如果教學不按一定的順序,雜亂無章地進行,學生就會陷入紊亂而沒有收獲,因此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
4.B【專家解析】當人在做某件事情失敗時,能夠激發動機的歸因是努力不夠。
【專家點撥】成敗歸因理論是學習動機的重要理論之一。美國心理學家韋納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主要歸結為六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機遇)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等。
5.A【專家解析】摘錄和畫線是閱讀時常用的一種復述策略,可以有效地概括出重點。分析和做筆記都需要一定的理解基礎,對小學生學習而言較難。
6.B【專家解析】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評估,是指用心理學方法和技術收集得來的資料,對學生的心理特征與行為表現進行評鑒,以確定其性質和水平并進行分類與診斷的過程。
7.C【專家解析】一個優秀班集體必須有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班集體輿論是班集體生活與成員意愿的反映。正確的班集體輿論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班集體每個成員都有約束、感染、同化、激勵的作用,是形成、鞏固班集體和教育集體成員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風是一個班集體輿論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風氣,是班集體大多數成員的精神狀態的共同傾向與表現。良好的班風一旦形成,就會無形地支配著集體成員的行為,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形成了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是班集體形成的主要標志之一。
8.B【專家解析】負強化是指通過移除個體希望避開的刺激來增強某一行為或反應的過程。正強化是指通過提供當事人所喜歡的事物或獎賞來增強行為或反應的過程。
【中公專家點撥】強化是行為主義學派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歷年考試中經常出現的內容。強化中最重要的知識點就是正強化和負強化。考生可以簡單記憶:正強化即實施獎勵,負強化即撤銷懲罰。同時,考生還要能夠正確區分負強化和懲罰,負強化與正強化一樣,都是使行為的概率增加,而懲罰則是使行為的概率降低。
9.D【專家解析】麻疹的傳染期(病人患麻疹后)是發病前2天到疹后5天。
10.D【專家解析】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
11.A【專家解析】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種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齡階段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另外一種是不同方面在不同發展時期的不平衡性。
【專家點撥】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歷年考試中出現頻率非常高的重要考點,考生不僅要熟悉、理解,更要學會應用。個體身心發展規律包括:(1)順序性;(2)階段性;(3)不平衡性;(4)互補性;(5)個別差異性。考生要掌握各身心發展規律的含義,理解身心發展規律對教育的啟示。
12.B【專家解析】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四個方面。
13.B【專家解析】創造想象是不依據現成的描述而獨立地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區分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的關鍵是是否創造了新形象。
14.A【專家解析】內部動機是指由個體內在的需要引起的動機。例如,學生的求知欲、學習興趣等因素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屬于內部學習動機。
15.C【專家解析】班級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間接地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去影響集體,從而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管理方式。
【中公專家點撥】班級管理模式分為四類:(1)班級常規管理是指通過制定和執行規章制度去管理班級的經常性活動;(2)班級平行管理理論源于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的“平行影響”的教育思想,是一種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管理方式;(3)班級民主管理是指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的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參與班級管理的一種管理方式;(4)班級目標管理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提出的,其理論的核心是將傳統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轉變為強調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種以自我管理為中心的管理。
16.D【專家解析】德育目標是通過德育活動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上所要達到的總體規格要求,即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結果的質量標準。
17.A【專家解析】技術小組是以實踐作業為主的興趣小組,注重使學生掌握勞動基本知識和技能及某些專業技術,如裁剪縫紉、電工、木工、美容美發、攝影技巧、航模制作、盆景制作、動物飼養等。
18.B【專家解析】校風是學校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統一體,是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傳,具有不易消散的特點。
19.D【專家解析】向師性指的是小學生依附于教師,對教師產生依賴。在低年級兒童心目中,教師的地位是神圣不可動搖的,他們往往把教師當作道德標準的化身,對教師懷有特殊的信賴感,把教師看作無所不曉、無所不能的人,愿聽從教師的教導。
20.A【專家解析】診斷性評價是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或教學活動進行之中對學生的學習準備情況或特殊困難進行的評價,是對教學活動的診斷。
【專家點撥】按照評價的功能及用途,可將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是在學期開始或一個單元教學開始時,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況及影響學習的因素而進行的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和完善教學活動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的評價:總結性評價是指對教育活動結果進行的評價。
二、簡答題
21.【答案要點】(1)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習效率。有效的班級管理,可以將各種教育教學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從而幫助教師更好、更快地實現教學目標。同時,學生也因此獲得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的效率。
(2)有助于維持班級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風。班級的秩序和風氣對學生產生著直接的影響。同時,班級秩序和班風也是在學生的共同學習中形成的,而調動班級成員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級秩序和健康的班級風氣,是班級管理的基本功能。
(3)有助于鍛煉學生能力,學會自治自理。班級活動以類似社會中的組織層次和分工合作的方式開展,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更早地接觸和理解社會角色分工,為以后走上社會打下基礎。
22.【答案要點】(1)測驗法。測驗法是一種常用的評價學生學業成就的方式,通過編制問題讓學生作答并提供一定的標準。這種方法操作簡單,信度和效度較高,因此使用的頻率也比較高。
(2)量表評價法。量表評價法是根據設計的等級評價量表來對被評價者進行評價的方法,這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績效評估法。無論被評價者的人數是多還是少,這種方法都適用,而且這種方法評價的定性定量考核較全面。
(3)表現性評價法。表現性評價就是讓學生通過實際任務來表現知識和技能成就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信度和效度比較低,學生的成績可比性差,因此評價的公平性也存在質疑。
(4)軼事記錄評價法。所謂軼事記錄,是教師對學生活動的觀察所獲得的有效事件的真實記錄。軼事記錄的最大優點主要是在于它描述的是自然情境中的實際行為,對于描繪學生最本質的行為特性可能有重要的幫助。
(5)成長記錄袋。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發展性評價。它除了幫助學生與教師了解學習與進步的狀況外,對于學生自主性、反思能力、創造性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同時,它的客觀存在不僅反映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還可以反映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從而有效地克服評價標準單一、片面強調學業成績的做法。
23.【答案要點】(1)精選教材內容。要想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大量有用的經驗,教學內容就必須精選。
(2)合理組織材料。精選的教材只有通過合理的編排才能充分發揮其遷移的效能,否則遷移效果小,甚至阻礙遷移的產生。
(3)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合理編排的教學內容是通過合理的教學程序得以體現、實施的,教學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發揮功效的最直接的環節。
(4)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許多研究證明,學習策略及元認知策略具有廣泛的遷移性,同時它們又能夠提高學習者的遷移意識。
(5)防止負遷移的發生。在教學中,負遷移會對學習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教師要防止負遷移的發生。
三、材料分析題
24.【答案要點】該材料中教師關于“菜”字的教學,在以下這些方面符合新課程理念:首先,教師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從課本和課堂中識字轉向在生活中識字,幫助學生養成在生活中注意漢字的意識和習慣。其次,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識字,并積累了相關的字。
存在的問題:首先,學生提出的幾種記字方法中,有些方法不是非常好,不能幫助他們準確快速地識記字,教師在總結時,可以讓學生討論哪種方法最好。其次,以材料中的“菜”字為例,教師可以運用如下兩種方法來教學:第一種,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將識字與生活、識字與認識事物相結合,運用圖片或蔬菜,讓學生在看看、讀讀、認認中識字。第二種,用漢字的造字規律來識字,因為“菜”字是個形聲字,因此可以指導學生根據形聲字的特點來識記,同時也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漢字的興趣,從而產生主動識字的愿望。
25.【答案要點】優點:上述片段中,教師重視喚起學生生活的回憶,引領學生親近文本,并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在教師、文本、學生之間建立了意義對話的橋梁。師生對文本的作用是積極的,獲取的信息是個性化的,學生的表達是發自內心的,整個學習活動是學生反復接觸課文語言,與文本對話,與教師和同學對話,實現了多元對話的過程。
缺點:該片段中,教師不管學生的答案與文本追求的價值觀是否一致,只要與眾不同,教師就給予表揚,甚至是大力贊賞,容易引起學生的誤解。新課程追求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對改變唯一答案的弊端無疑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我們應該明確,這里追求的并不是違背文本和社會價值觀的個性閱讀。當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與文本和社會價值觀發生矛盾沖突時,作為教師應及時發揮引導作用,使學生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導向。以上片段中,后三位學生的回答明顯已經偏離了文本追求的價值觀,教師應及時引導:這些只是烏鴉的幾個小缺點,我們應該充分看到別人的長處。有了這樣的提醒,學生們就不會造成價值觀的混亂了。對于學生獨特體驗的尊重、理解應該以不違背文本和社會的主導價值為前提,應該合情合理。我們要尊重學生,但絕對不能丟棄正確的價值引導而是非不分。
四、教學設計題
以第26題為例:
26.【參考設計】
問題(一):
《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不寫繁花似錦,不寫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數筆,就把那不經意的一瞬間感受到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致。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從“夜來風雨聲”中,我們可以盡情地想象那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的爛漫春光。
問題(二):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理解“曉”“知”等字的寫法和意思,掌握《春曉》的詩意及古詩的結構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節奏美、韻律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通過學習這篇古詩,產生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2.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古詩的結構。
問題(三):
一、畫面導入,揭題簡介
1.出示圖1:多漂亮的畫面呀!誰知道這圖上畫的是什么季節?從哪看出?
2.師述:桃花靜靜地盛開著,花瓣是那么新鮮,像剛被雨水洗過似的。各種各樣的鳥兒從巢里飛出來,有的站在枝頭歡叫,有的在樹間飛來飛去,自由歡快,沒有人來打攪,這是一天中的什么時候呢?(早晨)
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麗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唐代詩人盂浩然寫的一首描寫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詩《春曉》。(板書課題)
4.(指“曉”)這個字讀什么?日字旁表示與什么有關?“曉”是什么意思?“曉”在文中指“早晨”。
5.齊讀《春曉》。“春曉”的意思是什么?
6.過渡:理解詩題后,你想知道什么?(啟發學生質疑,出示卡片理解詩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聽錄音范讀。
2.自讀。
3.指讀。
4.過渡:下面我們來理解詩句,在這基礎上體會詩情。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一)前兩句
1.出示圖2。詩人本來在干什么?
詩中哪個詞表示睡覺的意思?(眠)正音。你怎么看出來它表示睡覺的?
“春眠”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氣候暖和,睡起來會睡得怎樣?(很香)那“春眠”的意思是什么?(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
2.(指“覺”)這個字讀什么?再讀。我們平時常用到這個字,誰來組詞?這兒是什么意思?(覺得)
3.“曉”呢?跟詩題中同一個字,是解釋為“天亮”呢,還是“早晨”?(天亮)
4.指說第一句的意思。(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覺地天已亮了)
5.指導讀第一句:春眠/不覺曉。
6.詩人睡得很香,朦朦朧朧中聽到什么?(鳥叫聲)你從哪句看出?“聞”是什么意思?(聽到)“啼”是一個生字,齊讀。意思是什么?(叫)“啼鳥”解釋的時候倒一下,為“鳥啼”,就是——?(鳥叫)這句話的大意是什么?(到處聽到鳥的叫聲)
7.看圖1,想想可能有哪些鳥在叫?
這些鳥在嘰嘰喳喳地歡叫,我們來聽一聽。(放錄音,聽鳥叫)練說:()的鳥叫聲再來說說第2句的意思,把()填的詞放進去。
8.想想這時候詩人的心情怎樣?(喜悅)練讀:處處/聞啼鳥。
9.請大家把自己當作詩人,閉上眼,睡覺。師述:“睡著,睡著,朦朧中聽到鳥的叫聲,一聲,兩聲,(放鳥聲)你睡意全消,睜開眼睛,一看,天都亮了,天也晴了。你觸景生情,于是哼出了兩句詩。(讀1、2句)
(二)后兩句
1.詩人坐在床上,聽著窗外的鳥叫聲,想起了什么呢?
2.“夜”指哪一夜?昨天夜里,詩人聽到什么聲音?(刮風下雨的聲音)
3.用“花落知多少”的“知”字組詞。這里就表示“知道”。詩人知道花落了有多少嗎?(不知道)“知”解釋詩句時就是“不知道”。誰來說說“花落知多少”的意思?
連起來說說3、4句的意思。(注意:開頭加“想起”)
4.我們知道春天是一個百花盛開的季節,想想春天里有哪些花。這些花受到風雨的吹打,像雪花似的片片飄落,落在地上(看圖3),看這景象美不美?詩的最后一句告訴我們春天的花很多很美,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想到美麗的花朵飄落地上,美麗的春光即將逝去,詩人心中又有點兒——(惋惜)詩人愛春、惜春,這是他在這首詩中表達的感情。現在老師做詩人,吟一吟這兩句詩: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請你們各自也做詩人,來吟誦一遍。(注意:想象自己站在窗前,面對著滿地落花)
5.小結:剛才我們理解了全詩,體會了詩的感情。(卡片出示: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四、朗讀成誦
1.我們把整首詩有感情地讀一讀。
2.聽錄音范讀。
3.配樂指讀,配樂齊讀。
五、總結學法
我們今天學到了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理解詩題——理解詩句——體會詩情——讀背全詩。希望大家把這種學習方法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去。
六、表演鞏固
一個學生上臺演一個孩子,老師演媽媽,對話:
媽媽:今天你們在學校里學了什么呀?
生:我們學了《春曉》。
媽媽:什么春大春小的?什么意思呀?
生:就是春天的早晨。
媽媽:你把這首詩背給我聽聽。
生:……
媽媽:什么“春眠不覺曉”?哪個“眠”呀?“春眠不覺曉”是什么意思呀?
生:……
媽媽:什么叫“啼鳥”?鳥叫怎么可以用鼻子聞呀?
生:……
媽媽:噢,是聽到鳥的叫聲。那怎么會有風雨聲?
生:……
媽媽:“知多少”是什么意思呀?
生:……
媽媽:哎呀,我的孩子學得不錯,說得頭頭是道,真聰明。
【設計理由】(1)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處于感知階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直觀的圖片,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古詩的學習。
(2)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古詩相對比較陌生,不容易懂,因此在教學中采用“錄音泛讀”“領讀”“指讀”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讓學生讀準古詩。
(3)在教學的最后,通過表演的方式鞏固課堂的教學效果。
【中公專家點撥】歷年考試中的語文教學設計題,一般通過三個問題來考查考生的教學設計能力。
問題(一)要求對文段作簡要賞析,比較簡單,考生可以從文段的寫作特點、中心思想、語言風格、表達感情等方面進行回答。
問題(二)要求擬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問題(三)要求設計課堂教學環節。這兩個問題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因為課堂教學環節必須緊緊圍繞擬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進行設計,只有這樣才有連貫性,才能使人一目了然。因此,考生在回答后兩道題時切不可將它們割裂開來.而要同時考慮。
教育目標和教學重點的擬定.一定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段特點和課文的具體特點來進行。而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一定要簡潔明了,力爭有創新之處。
另外,在說明設計理由時,應該依據相關的教育理論進行闡述。
沖刺必看:最后沖刺,想通關你就這樣復習(考前2天發布最后2套卷)
考試,沒一點把握怎么辦?"跟著老師,用3天時間,輕松把握考試重點,一次過關!
學習交流平臺:手機APP| 微信:jiaoshi_233 | QQ群 加入我們,分享學習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