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某山區小學依山而建,一排土坯房教室呈丁字形緊挨山坎下,山坎因過度采伐,所剩樹木不多,女教師耿某和她的29名學生的教室正好在丁字頭。春夏之交,陰雨綿綿,教室有點漏,連墻上都是濕漉漉的,好像要滲出水來。下午第二節課耿老師在上課,突然雷聲隆隆,接著傾盆大雨下起來了。就在這時,耿老師突然聽見有點異樣的響聲,回頭一看,只見有碎土從黑板邊掉下來,接著靠山的墻也掉下土,孩子們驚恐不安,耿老師邊安慰孩子邊讓孩子將課桌椅往中間移。這時靠山的那面墻倒下來了,耿老師讓孩子們快跑,可有兩個孩子嚇呆了,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耿老師撲上去護住孩子,而天花板掉下一塊,砸在耿老師身上,耿老師當即受重傷,兩個孩子一個小腿骨折,另一個安然無恙。
問題:本材料的事件是否屬于學校責任事故?應該怎么處理?
31、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某小學三年級學生在學校的倡議及班主任老師的指導下,成立了一個“學雷鋒活動小組”,共有成員16人,均是不滿lo周歲的未成年人。某星期天,該小組組織全體成員去一個“五保戶”家做好事,事前未告知班主任及學校。誰知在打掃衛生的過程中,女學生趙小娟在擦洗房間的玻璃時,失足從椅子上摔下來,造成左腳骨折。事后,趙小娟的父母要求學校賠償部分醫藥費。但學校認為趙小娟摔傷是她自己不小心所致,與學校無關。
問題(一):趙小娟摔傷,學校該不該承擔賠償責任?為什么?
問題(二):趙小娟的監護人該是誰?監護人在本案中有什么過錯?
問題(三):你認為學校有必要給予趙小娟經濟補償嗎?
32、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光明在低頭的一瞬
遲子建
俄羅斯的教堂,與街頭隨處可見的人物雕像一樣多。雕像多是這個民族歷史中各個階層的偉大人物。大理石、青銅、石膏雕刻著的無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態,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質中如花朵一樣綻放。至于這軀殼里的靈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遲子建
莫斯科與圣彼得堡那幾座著名的東正教堂,并沒有給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為它們太富麗堂皇了。五彩壁龕中供奉的圣像無一不是鍍金的,《圣經》故事的壁畫絢麗得讓人眼暈,支撐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勾銀,充滿奢華之氣。宗教是樸素的,我總覺得教堂的氛圍與宗教精神有點相悖。
即使這樣,我還是在教堂中領略到了俗世中難以感受到的清涼與圣潔之氣。比如安靜地在圣洗盆前排著長隊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臺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贊美詩的教士。但是這些感動與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見掃燭油的老婦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東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環繞的小城——弗拉基米爾,城邊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羅斯大畫師安德烈·魯勃廖夫的壁畫作品。我看過關于這位畫師的傳記電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畫,有一種驚喜的感覺。教堂里參觀的人并不多,我仰著脖子,看安德烈·魯勃廖夫留在拱頂的畫作。同樣是畫基督,他的用色是單純的,赭黃占據了大部分空間,仿佛又老又舊的夕照在彌漫。人物的形態如刀削般直立,其莊嚴感一覽無余,是宗教類壁畫中的翹楚。我在心底慨嘆:畢竟是大畫師啊,敢于用單一的色彩、簡約的線條來描繪人物。
透過這些畫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魯勃廖夫故鄉的泥土、樹木、河流、風雨雷電和那一縷縷炊煙,沒有它們的滋養,是不可能有這種深沉樸素的藝術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滿懷感慨低下頭來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畫面所打動了:有一位裹著頭巾的老婦人,正在安靜地打掃著凝結在祭壇下面的燭油!
她起碼有六十歲了,她掃燭油時腰是佝僂的,直身的時候腰仍然是佝僂的,足見她承受了歲月的滄桑和重負。她身穿灰藍色的長袍,戴藍色的暗花頭巾,一手握著把小鐵鏟,一手提著笤帚,腳畔放著盛燭油的撮子,一絲不茍地打掃著燭油。她像是一個虔誠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窩深陷,臉頰有兩道深深的半月形皺紋,微微抿著嘴,表情沉靜。教堂里偶爾有游客經過,她絕不張望一眼,而是耐心細致地鏟著燭油,待它們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掃到鐵鏟里,倒在撮子中。她做這活兒的時候是那么虔誠,手中的工具沒有發出一聲刺耳的響聲,她大概是怕驚擾了上帝吧一雖然說幾個世紀以來,上帝不斷聽到刀戈相擊的聲音,聽到槍炮聲中貧民的哀號。
我悄悄地站在老婦人的側面,看著祭壇,看著祭壇下的她。以她的年齡,還在教堂里做著清掃的事務,其家境大約是貧寒的。上帝只有一個,朝拜者卻有無數,所以祭壇上蠟炬無數。它們播撒光明的時候,也在流淚。從祭壇上蜂飛蝶舞般飛濺下來的燭淚,最終凝結在一起,匯成一片,牛乳般潤澤,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斷了的翅膀。老婦人打掃著的,既是人類祈禱的心聲,也是上帝安撫塵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這樣一個掃燭油的老婦人,使弗拉基米爾之行變得有了意義。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曉,也永遠不會像莫斯科街頭佇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樣,被人紀念著,拜謁著。但她的形象卻深深地鐫刻在了我心中!鐫刻在心中的雕像,該是不會輕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歡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幾句詩,它們像星星一樣閃耀在結尾《最后的幻象》中:無比寬宏的天恩啊,由于你/我才膽敢長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盡!
那個掃燭油的老婦人,也許看到了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勞作是安然的。而我從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種永恒的光明:光明的獲得不是在仰望的時刻,而是于低頭的一瞬!
(有刪節)
問題(一):“光明的獲得不是在仰望的時刻,而是于低頭的一瞬”一句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它在文章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問題(二):本文在寫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請結合文本,談談它對你的寫作有何啟示。
試題推薦:10套《幼兒綜合素質》標準預測卷 4套《幼兒綜合素質》上機仿真題
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
學習交流平臺:新浪微博 | 微信:jiaoshi_233 | QQ群 加入我們,分享學習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