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師資格認定機考專用
中學教育學真題精粹試卷一
一、單選題
1.B 【解析】赫爾巴特以心理學和倫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他的《普通教育學》被西方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統科學的教育學著作。
2.B 【解析】機體某一部分的機能受損或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
3.D 【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十條明確規定我國實行教師資格制度,這是我國首次以法律形式對教師資格制度作出的明確規定。
4.D 【解析】教科書是依據教學大綱編制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因此它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
5.B 【解析】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是啟發的一種有效形式。
6.A 【解析】斯賓塞首先將課程用于教育科學領域,此后“課程”一詞就成為教育科學的專門術語。
7.D 【解析】略。
8.B 【解析】生理成熟的標志是具有生殖能力。
9.C 【解析】教師肩負傳遞社會道德、價值觀念的使命。
10.A 【解析】課文是教科書的主體部分。
11.B 【解析】環境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
12.A 【解析】沒有個體積極主動的參與,沒有師生之間的互動,沒有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積極內化,學生的主動性是難以實現的,所以學生主體性的形成,是教育成功的保證。
13.A 【解析】教師的言行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
14.A 【解析】泰勒于1944年出版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第一次提出了課程評價的問題,并且提出了具體的評價步驟。
15.D 【解析】綱要信號圖式教學法最突出的作用在于使教學有效地貫徹了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的原則。
16.D 【解析】環境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
17.A 【解析】教師對教育事業是否熱愛,集中表現在他對學生的態度上。
18.C 【解析】這種模式從不同的角度對課程進行綜合評價,相對來說比較全面。
19.B 【解析】通過問答形式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是特別有助于激發學生思維的教學法。
20.B 【解析】常用的教學方法有練習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等。迄今為止在世界范圍內應用最廣泛、最普遍的一種教學方法是講授法。
21.A 【解析】心理成熟的標志是自我意識的形成。
22.C 【解析】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是在師生關系維系下進行的。
23.C 【解析】題干所指是討論法的基本要求。
24.D 【解析】教學是師生的一個互動過程,所以選D。
25.A 【解析】題干是《學記》中對循序漸進原則的具體表述。
26.C 【解析】實質教育論的代表人物是赫爾巴特與斯賓塞。
27.D 【解析】題干闡明的是演示法的內涵。
28.D 【解析】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才能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29.C 【解析】教育活動,特別是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活動,對人的身心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因此對人的身心發展起主導作用。
30.A 【解析】師生關系從根本上講是一種人際關系,即人—人關系。
二、多選題
1.ABCD 【解析】教育多元化的表現很多,.具體為目標多元、模式多元、內容多元、評價標準多元等。
2.APCD 【解析】師生如何交往與題干的問題無關。
3.ACE 【解析】教育目的有三個層次,即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師的教學目標。
4.ABCD 【解析】這四項是皮亞杰認知發生論的四個階段。
5.ABCD 【解析】國家在保證學生的受教育權方面負有重要責任。另外,相關法律規定不允許體罰學生。
6.BCD 【解析】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是構成課程的三個不同層次的文件。
7.APCD 【解析】課外活動不屬于教學活動,它與教學活動是并列關系。
8.ABE 【解析】備課應做三項工作,即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制訂教學進度計劃。
9.ABD 【解析】德育的主要形式有家庭德育、學校德育、社會德育。
10.ADE 【解析】主觀偏心、過分挑剔屬于教師不良的個性品質。
11.ABCD 【解析】練習課是以教學方法為依據劃分的。
12.ABCDE 【解析】這五項都是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13.ABCD 【解析】教育性質是教育目的反映的內容,它不能制約教育目的。
14.BCD 【解析】《教師法》第十條規定:“國家實行教師資格制度,中國公民凡遵守憲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本法所規定的學歷或經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合格,有教育能力,經認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師資格。”
15.BCDE 【解析】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學習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經驗,共同構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
16.ACDE 【解析】B項與題意不符。
17.ABC 【解析】按不同層次和標準可將校園文化分為這三種類型。
18.ABCD 【解析】托物言志是陶冶法的方式。
19.BCD 【解析】班集體的形成一般都經歷了組建、形成和發展三個階段。
20.CD 【解析】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通過促進勞動力、科學知識的生產和再生產而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