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斷題
1.√ 【解析】班級管理體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一.種互動關系。
2.× 【解析】出現心理障礙或疾病之后再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為時過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預防心理障礙和疾病的發生。
3.× 【解析】師生之間不是對話關系,是人格平等的關系。
4.× 【解析】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動物界不存在教育,有的只是本能。
5.× 【解析】教育的領導權由政治經濟制度決定。
6.× 【解析】遺傳素質只為人的發展提供可能,不能決定人的發展。
7.× 【解析】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是彼此相關的,但不能互相代替,因為它們不屬于同一個層次。
8.× 【解析】學生有隱私權,教師不得侵犯。
9.× 【解析】課程論側重于研究的是“教什么”,“怎么教”是教學論研究的問題。
10.× 【解析】問答是談話的常規方式,但不是全部方式。
11.× 【解析】目標管理是一種以自我管理為中心的管理。
12.√ 【解析】因為學生的實際狀況不同,所以在德育工作中,應選擇最易生效的因素作為突破口。
13.× 【解析】寫教案是在對教材、學生、教法掌握之后,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實際和教法要求, 對整個教學的一個整體設計,因此它是備課的一項工作,但不是全部。
14.× 【解析】教學方法不只是教師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的方法。
15.X 【解析】學生有向師性和依賴性,但他們對教師的教育并不是完全盲從,他們有主觀能動性,是具有能動性的教育對象。
16.√ 【解析】教育目的是針對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養目標是針對特定的教育對象提出的。
17.× 【解析】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提出者是巴班斯基。
18.× 【解析】無論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有多么巨大的影響,它都不能凌駕于政治經濟制度之上去發揮作用。
19.× 【解析】題干所闡述的是亞里士多德的教育主張。
20.× 【解析】不同的政治經濟制度,要求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目的。
四、情景題
(一)
1.ABCD 【解析】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感染性、權威性、及時性和針對性。
2.CD 【解析】學校教育對人的發展起主導作用,它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促進個體社會化。
3.B 【解析】題干所述是指教育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因此體現了教師勞動的長期性。
4.ABD 【解析】感恩教育不僅包括對家長的感恩,還包括對學校教師和社會力量的感恩。
(二)
1.C 【解析】美國的教學方式更強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2.AB 【解析】現代教學觀包括教學是師生交往的過程,是課程開發與創新的過程,教學要重過程而非重結論。
3.A 【解析】美國學生只能借助頭腦中記憶表象重組加工之后形成的新形象來畫蘋果。
4.A 【解析】分科課程是運用單一學科的知識所組成的課程,美術課就屬于分科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