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D】P4解析: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
2.【A】P11解析:教育的心理起源說的代表人物是孟祿。
3.【B】P12解析:農業社會教育的特征包括古代學校的出現和發展、教育階級性的出現和強化、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
4.【C】P85解析: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5.【D】P74解析:教育目的的社會價值取向確立應注意的問題包括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指導、適應與超越問題、功利價值與人文價值問題、民族性與世界性問題。
6.【B】P368解析:觀察法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的自然狀態下,根據研究的問題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看、思、記的方法。
7.【C】P334解析:我國中小學學生品德評價常用方法的是整體印象評價法、操行評定評價法、操行 計量評定法。
8.【A】P312解析:根據評價的價值標準不同,學生評價方法一般可分為相對評價法、絕對評價法和個體內差異評價法。
9.【B】P279解析:最早提出對班級教學進行改造的是“道爾頓制”。
10.【D】P198解析:哲學取向的教學理論源于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知識即道德”的傳統。
11.【B】P169解析:心理性隱性課程包括學校人際關系狀況、師生持有的心態、行為方式等。
12.【C】P134解析:道德形象是教師的最基本形象。
13.【A】P109解析:1902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亦稱“壬寅學制”這是我國正式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
14.【D】P37解析:教育促進個體個性化的功能包括促進人的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體能力的發展、促進個體差異的充分發展,形成人的獨特性、開發人的創造性,促進個體價值的實現。
15.【B】P394解析:終身教育觀念和理論的要點包括學習的主體是個人、小組,教育遵循興趣原理,廣泛采用創造性、非指導性教育方法。
二、多項選擇題
16.【ABCDE】P219解析:教學策略的特征包括指向性、操作性、整體綜合性、靈活性、層次性、調控性。
17.【ABCDE】P19解析:19世紀末以來形成的主要教育學派別包括實驗教育學、文化教育學、實用主義教育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批判教育學。
18.【BCD】P350答案解析:教師的教育研究是改進教育的研究、置身教育之中的教育研究、為了教育的研究。
19.【ABC】P102解析: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類型主要有雙軌制、單軌制、分支型學制。
20.【ABCDE】P6B解析:教育目的的選擇、確立的基本依據包括社會關系現實和發展的需要、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從人的身心發展特點、人的需要。
三、名詞解釋題
21.智育:P87指向學生傳授系統科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和發展學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動。
22.校本課程:P171是以學校為課程編制主體,自主開發與實施的一種課程,是相對于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一種課程。
23.教學:P191是一種尊重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尊重學生自由意志,把學生看作是獨立思考和行動的主體,在與教師的交往和對話中,發展個體的智慧潛能、陶冶個體的道德性格,使每一個學生都達到自己最佳發展水平的活動。
24.個體內差異評價法:P313是以被評價對象自身某一時期的發展水平為標準,判斷其發展狀況的評價方法。
25.學校教育制度:P99簡稱學制,是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及其管理規則,它規定著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