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人體抗腫瘤免疫效應機制,免疫治療藥分為免疫調節劑、腫瘤疫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常用藥品包括干擾素、白介素、帕博麗珠單抗、納武利尤單抗等。
一、新增內容
藥理作用與作用機制 | 腫瘤細胞、腫瘤相關抗原呈遞細胞或基質細胞均可在持續免疫應答過程中 | ||
通過IFN-γ上調PD-L1水平,PD-L1在腫瘤細胞的表達不但使腫瘤逃避宿主免疫反應,而且使腫瘤逃避免疫治療 | |||
因此可通過阻斷PD- 1/PD- L1信號通路使癌細胞凋亡 | |||
用藥評價 | 作用特點 | PD-1抑制劑屬于人類免疫球蛋白單克隆抗體,由血液擴散入組織有限,通過非特異性途徑分解,清除作用主要通過受體介導等 | |
相互作用 | PD-1抑制劑以小肽和氨基酸的形式從血液循環中清除,不經細胞色素P450 (CYP)酶或其他藥物代謝酶代謝,使用對這些酶有抑制或誘導作用的藥物不會影響PD-1抑制劑的藥代動力學 | ||
不良反應 | 免疫治療相關不良反應(irAEs),常見皮膚黏膜不良反應、結腸炎和腹瀉、肝臟不良反應、內分泌不良反應等 | ||
皮膚 | 皮疹、瘙癢及白癜風,白癜風最常見于黑色素瘤患者 | ||
內分泌 | 甲狀腺疾病、垂體炎、1 型糖尿病、腎上腺功能不全 | ||
肝 | 免疫相關肝炎,轉氨酶或總膽紅素水平中度升高需停止使用;持續超過1~2周,需使用糖皮質激素;3/4級升高,永久停用 | ||
肺 | 呼吸困難、咳嗽、發熱或胸痛,偶爾發生缺氧且會快速惡化以致呼吸衰竭,或無癥狀,僅有磨玻璃結節影或斑片結節浸潤影 | ||
類風濕 | 關節腫脹、疼痛、晨起活動不靈;少見干燥綜合征、腮腺炎、炎癥性肌炎,偶爾出現橫紋肌溶解癥、血管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和結節病 | ||
輸注反應 | 發熱、僵硬、瘙癢、低血壓、胸部不適、皮疹、蕁麻疹、血管性水腫、喘息或心動過速,過敏性反應等 | ||
代表藥品 | 納武利尤單抗 | 用于肺癌、黑色素瘤、腸癌、肝癌、泌尿系統腫瘤、頭頸部鱗癌以及淋巴瘤,及食管癌的二線治療等 | |
靜脈滴注。推薦劑量為3mg/kg,每隔2周1次,一次持續60min | |||
可引起免疫相關性不良反應,應持續進行患者監測 | |||
帕博麗珠單抗 | 用于晚期惡性黑色素瘤的二線治療與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一線單藥/聯合化療治療 | ||
靜脈滴注。一次2mg/kg,每隔3周1次,時間控制在30min以上 |
二、考情分析
本節新增內容中,免疫治療藥物的作用機制、不良反應以及代表藥品是重要考點,考試中可能會出現相應考題。
相關推薦:
233網校執業藥師四大專業輔導班級,助力突破及格線,紙質版課程講義包郵送+高頻考點匯編+專屬備考計劃+考前2套點題卷+電子版資料,授課老師答疑等專享服務,點擊試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