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藥師《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中陰陽學說是一個高頻考點,每年都有很多考生搞不清陰虛陽虛分別是指什么?有哪些癥狀?下面學霸君就帶大家梳理一遍這個考點,一起來看看吧!
陽虛:又稱“陽偏衰”,是指機體陽氣虛損、功能減退或衰弱、熱量不足的病機變化。病機特點多表現為機體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相對亢盛的虛寒證。形成陽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飲食失養和勞倦內傷,或久病損傷陽氣所致。
陽氣不足,一般以脾腎之陽虛為主,其中尤以腎陽為諸陽之本,所以,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足)在陽偏衰的病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陽虛則不能制陰,陽氣的溫煦功能減弱,經絡、臟腑等組織器官的某些功能活動也因之而減退,血和津液的運行遲緩,水液不化而陰寒內盛,這就是陽虛則寒的主要機制。陽虛則寒,不但可見到面色白、畏寒肢冷、舌淡、脈遲等寒象,而且還有喜靜蜷臥、小便清長、下利清谷等虛象。
陰虛:又稱“陰偏衰”,是指機體精、血、津液等物質虧耗,以及陰不制陽,導致相對亢盛、功能虛性亢奮的病機變化。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陰液不足,滋養、寧靜功能減退,以及陽氣相對偏盛的虛熱證。形成陰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陽邪傷陰,或因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因久病耗傷陰液所致。
陰液不足,一般以肝腎之陰為主,尤其是腎陰為諸陰之本,所以,腎陰不足在陰偏衰的病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于陰液不足,不能制約陽氣,從而形成陰虛內熱、陰虛火旺和陰虛陽亢等多種表現。例如,五心煩熱、骨蒸潮熱、顴紅消瘦、盜汗、咽干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等,即是陰虛則熱的表現。
表格梳理:
病機 | 臨床表現 | |
陽虛:又稱“陽偏衰” | 機體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相對亢盛的虛寒證 | 不但可見到面色白、畏寒肢冷、舌淡、脈遲等寒象,而且還有喜靜蜷臥、小便清長、下利清谷等虛象 |
陰虛:又稱“陰偏衰” | 陰液不足,滋養、寧靜功能減退,以及陽氣相對偏盛的虛熱證 | 五心煩熱、骨蒸潮熱、顴紅消瘦、盜汗、咽干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等 |
補充考點:
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
陰虛陽亢之虛熱證,須“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稱為“陽病治陰”。
陽虛陰盛之虛寒證,須“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稱為“陰病治陽”。
見五心煩熱、骨蒸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癥,其病機主要是
A. 陽勝則熱
B. 陰虛則熱
C. 陰盛格陽
D. 陽盛格陰
E. 津枯血燥
溫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網校-yxl獨立創作完成,未經著作權人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