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物流管理
(一)生產物流概述
1.概念
生產物流是指原材料、燃料、外購件投入生產之后,以在制品的形態,從一個生產單位流入另一個生產單位,終止于成品倉庫,始終體現著物料實物形態的流轉過程。
2.主要影響因素
影響生產物流的主要因素有:
1)生產的類型。不同的生產類型,其產品品種、結構的復雜程度、精度等級、工藝要求以及原料準備也不同。這些特點影響著生產物流的構成以及相互間的比例關系。
2)生產規模。生產規模是指單位時間內的產品產量,通常用年產量來表示。生產規模越大,生產過程的構成越齊全,物流量就越大。如大型企業鑄造生產中有鑄鐵、鑄鋼、有色金屬鑄造之分。反之,則物流量也較小。
3.企業的專業化與協作水平。企業專業化和協作水平提高,企業內部生產過程就趨于簡化,物流流程縮短。
(二)準時制生產(JIT)
1.概念
將必要的零件以必要的數量在必要的時間送到生產線,并且將所需要的零件,只以所需的數量,只在正好需要的時間送到生產線,稱為準時制生產(Just In Time,JIT)。它是為適應消費需要多樣化、個性化而建立的生產體系及為此生產體系服務的物流體系。
2.準時制生產的意義,P155頁。
3.準時制生產的目標
準時制生產方式將獲取最大利潤作為企業經營的最終目標,將降低成本作為基本目標。總目標的實現程度取決于特定配套目標的完成程度:這些配套目標包括:
1)降低庫存,最終降為零庫存
就是要通過不斷減少各種庫存來暴露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不斷消除浪費,進行永無休止地改進。
2)減少換產時間與生產提前期
3)消除浪費實現最大的節約
浪費表現的是非生產性資源,準時制生產方式的出發點是最大限度降低浪費,進行不斷改善。
準時制生產方式定義了七種類型的浪費:(1)過量生產的浪費。制造過量的產品會增加工位器具和堆放場地造成的浪費。 (2)搬運的浪費。由于工序相互分離,發生搬運和臨時堆放等的浪費。(3)庫存的浪費。為保管庫存產品需要庫房、工位器具和操作人員等造成的浪費。(4)等待的浪費。在設備自動加工時或工作量不足時的等工浪費。(5)過程的浪費。附加值不高的工序造成的浪費;(6)動作的浪費。零部件、工具定置不合理造成動作浪費(7)產品缺陷的浪費。不良產品本身的浪費以及篩選、退修的浪費。為了實現最大的節約,要求達到零庫存、零逾期、零故障、零廢品、零生產。準時制生產方式消除浪費的方式
4.準時制生產的管理內容
準時制生產方式管理就是要發現生產現場的不良環節,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改善。其管理內容主要有:
1)生產實績管理。
2)改善計劃
3)標準作業。標準作業以人的有效勞動為中心,在沒有浪費的操作順序中穩定地、有效地生產優質產品。制訂標準作業表可以使作業規則明確化,以節拍來分配作業內容。
4)異常顯示看板。異常顯示看板是指在當異常發生時首先顯示該工序的異常狀況,接著進一步顯示生產進度的過快或過慢,對作業進行指示。
5)生產進度看板。生產進度分成正常、過快、過慢三類。根據存放區的庫存量來判斷生產進度狀況。
6)在庫量控制。在實施過程中,要設定庫存的堆放方式、庫存期量和運作方式、使之能明確區分正常和異常。對庫房要實施先進先出和產品分類管理的舉措。
7)設備利用率。通過以曲線方式記錄設備利用率的情況,調查、分析設備利用率低的原因,進行改善從而提高生產性能。
8)工時管理。其目的在于降低工時,可制訂工時管理表、生產管理表與標準作業表等配套使用。
5.準時制生產的基本方法:可概括為三個方面:
1).適時適量生產
即“Just in time”的本意: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這必須在生產同步化、生產均衡化的前提下才能發揮作用。生產同步化。即工序間不設置倉庫,前一工序的加工結束后,便立即轉到下一工序去,裝配線與機加工幾乎平行進行。這樣,即總裝配線成為生產的出發點,生產計劃只下達給總裝配線,以裝配為起點;在需要的時候向前工序領取必要的工件,一層一層向前領取,直至粗加工以及原材料部門把各個工序都連接起來,實現生產同步化。生產均衡化是指總裝配線在向前工序領取零部件時,應均衡地使用各種零部件,混合生產各種產品。在制造階段。均衡化通過專用設備通用化和制定標準作業來實現。
2)彈性配置作業人數
降低勞動費用的方法是“少人化”。所謂“少人化”,是指根據生產量的變動,彈性地增減各生產線的作業人數,以及盡量用較少的人力完成較多的生產。具體方法是實施獨特的設備布置,以便能夠將需求減少時各作業點減少的工作集中起來,以整數削減人員。
3)質量保證
通過將質量管理貫穿于每一工序之中來實現提高質量與降低成本的一致性,具體方法是“自動化”。其含義是指融入生產組織中的兩種機制:第一,使設備或生產線能夠自動檢測不良產品,一旦發現異常或不良產品,可以自動停止設備的運行機制;第二,生產第的設備操作工人一旦發現產品或設備的問題,有權自行停止生產的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