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流動性風險監測與控制
一、流動性風險監測/預警
商業銀行應當定期對自身的資產負債期限錯配情況、負債的多元化和穩定程度、優質流動性資產儲備、重要幣種流動性風險狀況以及市場流動性等方面,適時進行分析和監測。除了要滿足外部監管機構對流動性的硬性要求之外,如果其他重要指標超出了預先設定的合理范圍且處置不當,也可能導致流動性風險惡化,甚至引發流動性危機。
流動性風險在發生之前,通常會表現為各種內、外部指標/信號的明顯變化,隨時關注并監測這些預警信號的變化和發展趨勢,有助于商業銀行及早發現并糾正導致流動性風險的錯誤行為/交易,適時采取正確的風險控制方法。
(1)內部預警信號主要包括商業銀行內部有關風險水平、盈利能力、資產質量,以及其他可能對流動性產生中長期影響的指標變化。
(2)外部預警信號主要包括第三方評級、所發行的有價證券的市場表現等指標的變化。
(3)融資預警信號主要包括商業銀行的負債穩定性和融資能力的變化等。
二、壓力測試
商業銀行有必要定期進行壓力測試,根據不同的假設情況(可量化的極端范圍)進行流動性測算,以確保商業銀行儲備足夠的流動性來應付可能出現的各種極端狀況。商業銀行可根據自身業務特色和需要,對諸如以下風險因素變化可能對各類資產、負債及表外項目價值造成的影響進行壓力測試,并根據壓力測試的結果分析商業銀行當前的流動性狀況。
(1)存貸款基準利率連續累計上調/下調250個基點;
(2)市場收益率提高/降低50%;
(3)持有主要外幣相對于本幣升值/貶值20%;
(4)重要行業的原材料/銷售價格上下波幅超過50%;
(5)GDP、CPI、失業率等重要宏觀經濟指標上下波幅超過20%。通過壓力測試,商業銀行可以更加全面、深人地掌握自身的流動性風險狀況及變化趨勢,為流動性風險管理提供決策依據,隨時做好在極端不利的條件下應對支付困難的準備。
三、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有助于商業銀行深刻理解并預測在多種風險因素共同作用下,其整體流動性風險可能出現的不同狀況。商業銀行通常將可能面臨的市場條件分為正常、最好和最壞三種情景。
在流動性風險情景中,分析正常狀況下的現金流量變化最為重要,有助于強化商業銀行日常存款管理并充分利用各種融資渠道,避免在某一時刻持有過量的閑置資金或面臨過高的資金需求,以有效緩解市場波動所產生的沖擊,消除交易對手對其經營狀況的疑慮。雖然最好情景和最壞情景發生概率低,但深人分析最壞情景(即面臨流動性危機)意義重大,通常可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商業銀行自身問題所造成的流動性危機
實質上,絕大多數嚴重的流動性危機都源于商業銀行自身管理能力或技術水平存在致命的薄弱環節。因此,商業銀行應當深刻檢討自身存在的可能危及經營安全的諸多問題,并做好充分的心理和資源準備,以應對隨時可能到來的流動性危機。此種流動性危機如果能夠得到迅速有效控制,將不會危及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
2.整體市場危機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是流動性危機噩夢最真實寫照,嚴重損害了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與繁榮。在此危機條件下,市場對銀行信用等級特別重視,由此導致不同商業銀行的融資能力形成巨大反差,有些追逐高風險、高收益的商業銀行不堪承受巨額投機損失而破產倒閉,而有些穩健經營、信譽卓著的商業銀行則成為剩余資金的安全避風港,在危機中反而提高了自身的流動性和競爭能力。
在最壞情境下,商業銀行需要測算現金流量的可能變動范圍,此時商業銀行應當持審慎態度,在分析現金流入時采用較晚的日期,金額適當降低;而在分析現金流出時采用較早的日期,金額適當提高。
將特定時段內的預期現金流人和現金流出之間的余額相加,則能夠把握商業銀行的在三種情景下的流動性演變和資金凈余缺的情況,從而合理判斷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狀況。
商業銀行在運營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對出現的各種情景進行相對保守的估計,將流動性缺口始終控制在安全范圍內,確保隨時具有支付能力。
商業銀行需要持有與可承受的流動性風險水平相適應的優質流動性資產儲備,確保其在壓力情境下的支付結算和資金流出需要。
四、流動性風險管理實踐
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通常做法:在總行設立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制定全行的流動性管理政策;由計劃資金部門負責日常流動性管理,對各項流動性指標進行監控與分析,并作出相應決策;計劃資金部門作為全行的司庫,一方面通過行內“上存下借”機制調劑各分行頭寸余缺,將分行缺口集中到總行;另一方面通過計劃資金部的交易員,運用貨幣市場、公開市場等與外部市場平盤,保證在總行層面集中管理和配置資金,動態調整流動性缺口。此外,大多數商業銀行通過制定本外幣資金管理辦法,對日常頭寸的監控、調撥、清算等進行管理,并通過對貸存比、流動性比率、中長期貸款比例等指標的考核,加強對全行流動性的管理。同時,成立由行長和各主要業務部門負責人參加的流動性應急委員會,負責組織制定并實施應急方案。
1.對本幣的流動性風險管理
在具體操作層面,對本幣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可以簡單分為三個步驟:
(1)設立相應的比率/指標,判斷流動性變化趨勢。
(2)計算特定時段內商業銀行總的流動性需求,等于負債流動性需求加上資產(貸款)流動性需求。
①商業銀行負債的流動性需求。商業銀行可將特定時段內的存款分為三類:
第一類,敏感負債,對利率非常敏感,隨時都可能提取。對這部分負債,商業銀行應保持較強的流動性儲備,可持有其總額的80%。
第二類,脆弱資金,部分為短期內提取的存款。通常商業銀行以流動資產的形式持有其30%左右。
第三類,核心存款,除極少部分外,幾乎不會在1年內提取。商業銀行可僅將其15%投人流動資產。
②商業銀行總的流動性需求。
由于貸款發放之后,客戶可能立即提取,因此,商業銀行必須持有充足的資金(通常是100%現金)。
(3)商業銀行的資金管理員根據已劃定的資金期限,計算現金流量頭寸剩余或不足,結合不同情景可能發生的概率,獲得特定時段內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缺口:
2.對外幣的流動性風險管理
首先明確外幣流動性的管理架構。可以將流動性管理權限集中在總部或下方到貨幣發行國的分行,但都應賦予總部最終的監督和控制全球流動性的權力;其次是制定各幣種的流動性管理策略。最后,商業銀行應當制定外匯融資能力受損時的流動性應急計劃。通常包括兩種方式。
(1)使用本幣資源并通過外匯市場將其轉為外幣,或使用該外匯的備用資源。
(2)管理者可根據某些外幣在流動性需求中占有較高比例的情況,為其建立單獨的備用流動性安排。
我國絕大多數商業銀行的本外幣的流動性管理方法仍主要依賴資產負債管理的歷史數據和管理人員的經驗判斷與估計,難以實現對整體流動性風險的動態監測和精確管理。
3.制定流動性應急計劃
流動性應急計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1)危機處理方案。規定各部門溝通或傳輸信息的程序,明確在危機情況下各自的分工和應采取的措施,以及制定在危機情況下對資產和負債處置的措施。危機時刻,商業銀行必須犧牲某些利益持有者的局部利益以換取整體所必需的流動性。因此,有必要事先劃分利益持有者的重要程度,以決定在危機的不同階段應當重點保證哪些利益持有者的需求。此外,維持良好的公共關系將有利于樹立積極的公眾形象,防止危機變得更糟。
(2)彌補現金流量不足的工作程序。備用資金的來源包括未使用的信貸額度,以及央行的緊急支援等。應急計劃應盡可能明確可能從上述渠道獲得的資金數量、在何種情形下才能使用上述資金渠道,以及資金未來的償還安排。
針對我國當前經濟形勢和實際市場狀況,還應當高度重視以下流動性風險管理要點:
①提高流動性管理的預見性。
②建立多層次的流動性屏障。
③通過金融市場控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