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銀行經營環境(10%)
2.1 經濟環境
宏觀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一般包括四個,即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這四大目標分別通過國內生產總值、失業率、通貨膨脹率和國際收支等指標來衡量。
國際收支包括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
經常項目包括貿易收支、勞務收支(如運輸、旅游等)和單方面轉移(如匯款、捐贈等),是最具綜合性的對外貿易的指標。資本項目如直接投資、政府和銀行的借款及企業信貸等。
貿易收支(也就是通常的進出口額)是國際收支中最主要的部分。
經濟周期一般分為四個階段:繁榮、衰退、蕭條和復蘇。
2.1.2 經濟結構
一般包括產業結構、地區結構、城鄉結構、產品結構、所有制結構、分配結構、技術結構、消費投資結構等。
2.2 金融環境
金融市場是金融工具交易的場所,具有貨幣資金融通功能、優化資源配置功能、風險分散與風險管理功能、經濟調節功能和定價功能。
按金融工具的期限劃分,金融市場可分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我國貨幣市場主要包括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回購市場和票據市場。資本市場主要包括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
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是從1984 年同業拆借市場開始的。1996 年1 月, 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形成。
1990 年底,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后成立,標志著我國股票市場正式形成。
1994 年4 月,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建立,并逐漸成為境內金融機構進行外匯交易的主要市場。
直接融資工具包括政府、企業發行的國庫券、企業債券、商業票據、公司股票等。
間接融資工具包括銀行債券、銀行承兌匯票、可轉讓大額存單、人壽保險單等。
按投資者所擁有的權利劃分,金融工具可分為債權工具(債券)、股權工具(股票)和混合工具(可轉換公司債券和證券投資基金)
按金融工具的職能劃分,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用于投資和籌資的工具,如股票、債券等;第二類是用于支付、便于商品流通的金融工具,主要指各種票據;第三類是用于保值、投機等目的的工具,如期權、期貨等衍生金融工具。
我國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公開市場業務、存款準備金、再貸款與再貼現、利率政策、匯率政策和窗口指導六大類。公開市場業務、存款準備金和再貼現被稱為貨幣政策的“三大法寶”。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包括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我國的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
我國貨幣政策的操作目標是基礎貨幣,中介目標是貨幣供應量。
超額存款準備金主要用于支付清算、頭寸調撥或作為資產運用的備用資金。
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貸款比率越高,適用的存款準備金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再貸款是指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是中央銀行資產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央銀行調整再貼現率的作用機制是: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會提高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融資的成本,市場貨幣供應量的減少,市場利率相應上升,社會對貨幣的需求相應減少,整個社會的投資支出減少,經濟增速放慢,最終實現貨幣政策目標。
即期利率(現匯匯率)是指無息債券當前的到期收益率,遠期利率是未來的即期利率。
升水是表示遠期匯率比即期匯率貴,貼水則表示遠期匯率比即期匯率便宜,平價表示兩者相等。
匯率政策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選擇相應的匯率制度,二是確定適當的匯率水平,三是促進國際收支平衡,選擇匯率制度是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
補充考點:
1、 金融市場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是融通貨幣資金。
2、 從支出角度看。GDP由消費、投資、凈出口構成。消費包括私人消費和政府消費,投資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和存貨增加。
3、 經濟形勢變化的先行指標是批發物價指數。
4、 我國債券市場包括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1997年6月,銀行間債券市場成立。
5、 我國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穩定。
6、 直接標價法又叫應付標價法,匯率升高表示本國貨幣貶值;
7、 間接標價法又叫應收標價法,匯率升高表示本國貨幣升值。
8、 貨幣市場具有償還期短、流動性強、風險小的特點。
9、 基礎貨幣由存款準備金、流通中的現金、金融機構庫存現金構成。
10、 一般所說的貨幣供應量是M2,M1是現實購買力,M2與M1之間的差被稱為準貨幣,是潛在購買力。
11、 窗口指導的主要特征是限制貸款增減額。
12、 私人購房包含在固定資本形成中,不包含在私人消費中。
13、 投資組合可以分散非系統性風險。
14、 黃金市場和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的監管主體均為中國人民銀行。
15、 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城鎮失業人數+從業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