樁基礎施工方法與設備選擇近五年中僅2016年未出題考核,分值可達8分左右。其中,鉆孔灌注樁基礎是核心考核知識點。
鉆孔灌注樁基礎施工前應掌握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原材料及制品的質量檢驗報告等資料。
(一)沉樁方式與適用條件
現在了解鉆孔灌注樁沉樁方式與適用條件,該部分內容在考試用書上以表格的形式出現,這里筆者換成更加清晰的導圖。
(二)泥漿護壁成孔要點
1、泥漿護壁成孔,護筒頂面宜高出施工水位或地下水位2m,并宜高出施工地面0.3m。
2、泥漿制備過程中,灌注混凝土前,清孔后的泥漿相對密度應小于1.10,含砂率不得大于2%。
3、泥漿護壁成孔時,應保持鉆機穩定。鉆進過程中當發生斜孔、塌孔和護筒周圍冒漿、失穩等現象時,應先停鉆。
4、正、反循環鉆孔,鉆孔達到設計深度,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設計未要求時端承型樁的沉渣厚度不應大于100mm;摩擦型樁的沉渣厚度不應大于300mm。
5、沖擊鉆成孔時,應低錘密擊,反復沖擊造壁,保持孔內泥漿面穩定。每鉆進4~5m應驗孔一次。
6、旋挖鉆機成孔應采用跳挖方式。
(三)干作業成孔
1、長螺旋成孔時,鉆頭鉆至設計標高后,應先泵入混凝土并停頓10~20s,再緩慢提升鉆桿。提鉆速度應根據土層情況確定,并保證管內有一定高度的混凝土。
2、混凝土壓灌結束后,應立即將鋼筋籠插至設計深度,并及時清除鉆桿及泵(軟)管內殘留混凝土。
3、鉆孔擴底灌注混凝土時,第一次應灌到擴底部位的頂面,隨即振搗密實;灌注樁頂以下5m范圍內混凝土時,應隨灌注隨振動,每次灌注高度不大于1.5m。
4、人工挖孔樁挖孔深度不宜超過25m。
5、人工挖孔樁采用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支護孔壁技術,護壁的厚度、拉結鋼筋、配筋、混凝土強度等級均應符合設計要求;井圈中心線與設計軸線的偏差不得大于20mm;上下節護壁混凝土的搭接長度不得小于50mm;每節護壁必須保證振搗密實,并應當日施工完畢;應根據土層滲水情況使用速凝劑;模板拆除應在混凝土強度大于2.5MPa后進行。
(四)鋼筋籠與灌注混凝土施工要點
1、吊放鋼筋籠入孔時,不得碰撞孔壁,就位后應采取加固措施固定鋼筋籠的位置。
2、沉管灌注樁鋼筋籠內徑應比套管內徑小60~80mm,用導管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樁鋼筋籠內徑應比導管連接處的外徑大100mm以上。
3、灌注樁各工序應連續施工,鋼筋籠放人泥漿后4h內必須澆筑混凝土。
4、灌注樁樁頂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應高出設計標高0.5~1m,確保樁頭浮漿層鑿除后樁基面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
(五)水下混凝土灌注
1、水下混凝土灌注時,混凝土配合比應通過試驗確定,坍落度宜為180~220mm。
2、開始灌注水下混凝土時,導管底部至孔底的距離宜為300~500mm;導管首次埋入混凝土灌注面以下不應少于1.0m;在灌注過程中,導管埋入混凝土深度宜2~6m。
3、灌注水下混凝土必須連續施工,并應控制提拔導管速度,嚴禁將導管提出混凝土灌注面。
【案例節選】
背景資料
某施工單位承建城鎮道路改擴建工程,全長2km,工程項目主要包括:(1)原機動車道的舊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鋪瀝青混凝土面層;(2)原機動車道兩側加寬、新建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3)新建人行天橋一座,人行天橋樁基共設計12根,為人工挖孔灌注樁。
施工過程中發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項目部編制了人工挖孔樁專項施工方案,經施工單位總工程師審批后上報總監理工程師申請開工,被總監理工程師退回。
事件二:專項施工方案中,鋼筋混凝土護壁技術要求有:井圈中心線與設計軸線的偏差不得大于20mm,上下節護壁搭接長度不小于50mm,模板拆除應在混凝土強度大于2.5MPa后進行。
問題:
1、補充事件三中鋼筋混凝土護壁支護的技術要求。
【參考答案】
1、應補充:
1)護壁的厚度、拉結鋼筋、配筋、混凝土強度等級均應符合設計要求;
2)每節護壁必須振搗密實,應在當日連續施工完畢;
3)應根據土層滲水情況使用速凝劑。
【思考題】
背景資料
某城市橋梁工程,上部結構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基礎為直徑1200mm的鉆孔灌注樁,樁基地質結構為中風化巖,設計要求鉆孔灌注樁應該深入中風化巖層以下3m。A公司現有的鉆孔機械為回旋鉆機、沖擊鉆機、長螺旋桿鉆機各若干臺以供本工程選用。施工準備工作完成后,經驗收合格開始鉆孔,鉆進成孔時,直接鉆進至樁底。鉆進完成后請監理單位驗收終孔。
問題
1.就公司現有樁基成孔設備進行比選,并根據鉆機適用性說明理由。
2.事件1中,鉆進成孔時直接鉆到樁底的做法是否正確?如不正確,寫出正確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