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損害賠償金。
民事責任以補償性為首要目的,故合同法的損害賠償金也是以補償性為主,而以懲罰性為例外。《合同法》第113條第1款規定的即是補償性損害賠償金,第2款規定的懲罰性損害賠償金也即《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規定,是我國法上唯一的懲罰性損害賠償金。關于損害賠償金的范圍,損害賠償金包括積極損失與可得利益損失,其中可得利益損失金額又受到兩個限制:一是可預見規則限制;二是防止擴大規則限制(第119條)。
2.違約金。
違約金具有如下特征:①違約金的數額是雙方預先確定的;②違約金是一種違約后的補救措施;③就遲延履行約定的違約金的支付獨立于履行行為之外。換言之,只要當事人無特別約定,支付違約金的行為不能替代履行合同,當事人不得在支付違約金后而免除履行主債務的義務。
3.定金。
定金既是一種擔保方式,又是一種違約責任形式。定金在合同得到正常履行情形下,是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的。只有在給付定金方或接受定金方發生違約行為而適用定金罰則時,定金才起到了定金責任的作用。定金罰則的內容是:給付方違約時不得收回;接受方違約時雙倍返還。
4.“三金”的適用關系。
首先看定金與違約金的適用關系。《合同法》第116條規定,既約定定金,又約定違約金的,可以且也只能由非違約方選擇一種對其最有利的責任形式。這里應指出的是,第116條是針對同一違約行為同時規定違約金與定金責任情形的,如果合同中約定的違約金和定金是針對不同的違約行為形態,在一方同時實施了不同的違約行為形態時,兩種責任形式也可以并用。
其次看違約金與損賠償金的適用關系。原則上可以說,違約金的適用并不以實際損害發生為前提,不管是否發生了損害,當事人都應支付違約金。但是最終違約金金額大小的確定無疑與實際損失額關聯密切,法院或仲裁機構對違約金金額的調整是以實際損失額為參照標準的,并且是“就高不就低”。
再看定金與損害賠償金的適用關系。定金具有非補償性的特點,其適用不以實際損害的發生為前提,因而是獨立于損害賠償責任的,但也不能認為它與損害賠償金毫無關系,定金與損害賠償責任的聯系表現在定金責任與損害賠償責任的并用不能超過全部貨款的總值。
法條原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一百一十三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得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一百一十四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后,還應當履行債務。
第一百一十五條 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后,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第一百一十六條 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
試題解析:
1.錢某系私營企業老板。1997年6月5日晨7點30分對招手停下來的出租車司機王某說:“我欲去某賓館簽約,必須8點半以前趕到,否則我將損失10萬元”。司機王某說:“時間沒問題,你放心吧!”后因王繞道加油耽誤了時間又遇上班高峰期堵車,上午9點鐘才將錢送到指定地點。錢簽約未成而向王某起訴要求賠償10萬元。經查,王某為個體司機,錢某簽約不成,造成利潤損失10萬元屬實。本案中下列哪些表述是錯誤的?[1998年多選題]
A.錢某的10萬元損失是直接損失,王某應賠償
B.錢某的10萬元損失是預期的間接損失,王某應賠償
C.王某應按其過錯的程度分擔錢某的10萬元損失
D.王某因自己的過錯造成對方損失,應退還乘車費,但不承擔賠償責任
答案為:A C D
10萬元損失為可得利益而非既得利益的損失,故屬間接損失,且為司機可以預見到的損失,故A錯B對。依《合同法》第113條規定,只要“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就應賠償損失,不以過錯為前提,因此C和D錯誤。依題意選A、C、D.
2.甲與乙訂立了一份蘋果的購銷合同,約定:甲向乙交付20萬公斤蘋果,貨款為40萬元,乙向甲支付定金4萬元;如任何一方不履行合同應支付違約金6萬元。甲因將蘋果賣與丙而無法向乙交付,乙提出的如下訴訟請求中,既能最大限度保護自己的利益,又能獲得法院支持的訴訟請求是什幺?[2000年單選題]
A.請求甲雙倍返還定金8萬元
B.請求雙倍返還定金8萬元,同時請求甲支付違約金6萬元
C.請求甲支付違約金6萬元,同時請求返還支付的定金4萬元
D.請求甲支付違約金6萬元
答案為:C
依《合同法》第116條規定,違約金責任與定金罰則不可并用,故B錯。那幺依最有利于非違約方的原則選擇,則C對,A和D錯。
3.甲公司與乙公司依法訂立一份總貨款為20萬元的購銷合同。合同約定違約金為貨款總值的5%,同時,甲公司向乙公司給付定金5000元,后乙公司違約,給甲公司造成損失2萬元。乙公司依法向甲公司償付:[1997年單選題]
A.2萬元
B.3.5萬元
C.2.5萬元
D.3萬元
答案為:C
依《合同法》第116條規定,本案若選用定金條款,甲公司只能得到1萬元(定金雙倍返還);若適用違約金條款,本題中違約金亦為1萬元,但又依《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規定,因甲公司受損2萬元,故甲公司可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將違約金增至2萬元,再加上理當返還的5000元定金,故C正確。
4.某甲和某工廠訂立一份買賣汽車的合同,約定由工廠在6月底將一部行使3萬公里的卡車交付給甲,價款3萬元,甲交付定金5000元,交車后15日內余款付清。合同還約定,工廠晚交車一天,扣除車款50元,甲晚交款一天,應多交車款50元;一方有其它違約情形,應向對方支付違約金6000元。合同訂立后,該卡車因外出運貨耽誤,未能在6月底以前返回。7月1日,卡車在途徑山路時,因遇暴雨,被一塊落下的石頭砸中,車頭受損,工廠對卡車進行了修理,于7月10日交付給甲。10天后,甲在運貨中發現卡車發動機有毛病,經檢查,該發動機經過大修理,遂請求退還卡車,并要求工廠雙倍返還定金,支付6000元違約金,賠償因其不能履行對第三人的運輸合同而造成的經營收入損失3000元。另有人向甲提出,甲可以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請求雙倍賠償。工廠意識到對自己不利,即提出汽車沒有辦理過戶手續,合同無效,雙方只需返還財產。
現請回答下列問題:[2000年案例分析題]
1.汽車買賣合同是否有效?
2.卡車受損,損失應由誰承擔?
3.甲能否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請求雙倍賠償?
4.甲能否要求退車?
5.甲能否請求工廠支付違約金并雙倍返還定金?
6.甲能否請求工廠賠償經營損失?
7.甲能否同時請求工廠支付6000元違約金和支付每天50元的遲延履行違約金?
答案:
1.汽車買賣合同合法有效。
2.卡車受損應由工廠負責。依《合同法》第142條之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此時卡車尚未交付,故應由出賣人某工廠承擔。
3.甲不能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請求雙倍賠償。因為作為合同的對方當事人某工廠并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稱的“經營者”,甲也不是該法所稱的“消費者”。換言之,甲與工廠之間的汽車買賣合同關系不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
4.甲能夠要求退車。《合同法》第111條規定:“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依照本法第61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害方根據標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本案中,工廠交付的卡車的質量不符合約定,甲可依法請求退車。
5.甲不能同時請求工廠支付違約金并雙倍返還定金。依《合同法》第116條之規定,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所以,甲不能請求工廠既承擔違約金責任,又承擔定金罰則。
6.甲能夠請求工廠賠償經濟損失。依《合同法》第113條第1款之規定,當事人一方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本案中,甲的經營收入損失可視為因工廠履約不符合約定而給甲造成的可得利益的損失,且這種損失能為工廠在訂約時所預見。
7.甲能夠同時請求工廠支付6000元違約金和支付每天50元的遲延履行違約金。因為,這兩種違約金適用的情形不相同,而工廠同時構成了遲延履行和瑕疵履行兩種違約行為,故這兩種違約金責任可以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