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說多媒體應用
教育部制定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對此,作為學科教學的執教者,既要避免陷入“技術害怕論”,不敢嘗試使用新教學技術,又要防止“唯新技術論”,成為技術至上的認識論者。教師應當以提高教學效率、時效為宗旨,從實際出發,因人因地因教材而制宜,在充分挖掘和發揮傳統教學手段的同時,做好多媒體與教學過程的整合。
(一)正確認識多媒體教學
1.教學內容過分的直觀化、形象化,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生動的再現畫面,把人與景直觀化、固定化,限制了學生通過抽象的文字進行想象的能力,也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力。語文教材抽象的文字雖不能像直觀的圖像那樣給學生視聽的協同享受,但給學生留下了想象與創造的空間。
2.“課件"統領下的課堂,影響教師因材施教,制約了師生情感的溝通多媒體課件往往是預設、預制的,難以在因人施教與現場變化中作調適,為此,有人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人際交往會被“人機交往”所替代。課堂教學應當是情境與情感的交融,語文教學的語感,只能在品讀、研讀、精讀中去感悟;精美的數學演算課件,無法替代學生親自演習與演算。
3.多媒體使用不當,會影響教學效果
有些教師認為多媒體輔助教學就等于教學現代化,多媒體教學不因人、因材(教材)、因時而制宜,就容易產生不良效應。為追求中看中聽,干擾了學生的理解和想象;課件應用目的不明、時機掌握不恰當也會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其實,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以多媒體形式來體現,課堂教學的主導方永遠都是教師與學生,而不能讓“課件”主導。
(二)多媒體教學設計在說課中的表達
現代教學研究活動,尤其是一些教師開設區(縣)、校級公開教學時都會采用適量的多媒體教學,那么在備課和說課時怎樣向研究人員和教師們介紹自己的多媒體教學設計呢?
1.多媒體教學內容的基本系統
教師要事先了解多媒體教學內容的若干基本系統,認識這些系統的項目構成、功能和使用價值。
一是多向課件系統。多媒體數據庫是一種圖文混合管理數據庫,教師可以從中獲得大量信息,借助多媒體技術具有的多向傳播能力,可給以教學帶來巨大潛能。如編課題、設題型,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等可以作為快速判斷,記錄學生成績。
三是演示實體系統。采用了多媒體技術后,可任意將文字、圖像、聲音、圖形等各個種類的信息排列組合,進行綜合表現,使學生感到參與感強、生動有趣,易于達到傳播知識的目的。在多媒體磁盤的服務器中,存放著多種教材,供學生們按需選擇使用,可以說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學生通過多媒體系統學習和復習,多媒體系統將根據學生對問題回答的情況來決定下一步出題的難度。
2.多媒體教學的說課表述
在了解上述各系統構成的基礎上,理出自己在教學中所使用的多媒體是什么,內容與項目構成、時空的掌控以及在教師主導下如何發揮其教學效應。
具體闡述多媒體教學應用,應集中回答下列若干問題∶
(1)使用的多媒體課件是什么?(是否自制或采集)在什么時候(即哪一教學環節)、什么地方、怎樣使用?期待產生怎樣的教學效果?
(2)課堂教學進行中,教師怎樣控制,捕捉怎樣的教學時機,掌握怎樣的“火候”,以便于激發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3)課前和授課進行中,是否對學生作必要指導,以期學生配合?在視、聽過程中師生如何介入,學生要集中領會、體驗、感悟什么?還有哪些相配套的教學活動?
由于說課時間有限,說課教師在對上述若干問題作全面思考后,要結合多媒體教學所占課堂教學的分量和過程介入的程度,作必要的選擇,有側重地思考并回答上述有關問題,以便讓聽評者明白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是如何介入,如何產生應有的教學效應的。對于有應用多媒體教學的課,在說課時可采取“分散講”與“集中講”兩種形式∶分散講是針對多媒體在教學中,只是在不同過程結構中起輔助載體作用的;而集中講是針對需要讓多媒體在較長時間內介人教學過程,有師生與多媒體作“人機互動”的教學過程發生時采用的。例如,蘇教版小學二年級《臺灣的蝴蝶谷》的教學,廣西省賓陽的張紅老師,采用蝴蝶谷的音像資料、定格的畫面以及在拓展升華階段向學生展示的日月潭、阿里山、澎湖灣等風景畫面,在教學的不同階段呈現。她的“說多媒體教學”是滲透在賞讀課文、創設情境,閱讀探究、品詞品句,理解運用、拓展升華的三個不同階段中夾議的。而劉顯國編著的《說課藝術》一書中,黑龍江省哈爾濱中山小學崔煒翊《琥珀》講讀課,則采用集中講的辦法來表達多媒體教學。《琥珀》一課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它根據孩子撿到一塊裹有蜘蛛和蒼蠅的琥珀,推想出一萬年前發生在原始森林中的一個故事。對于我們這里遠離海邊,從未見過甚至從未聽說過琥珀的孩子們,這篇文章在教學上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怎么樣使孩子們認識琥珀,使學生知道琥珀形成是難點所在。因此,在這篇課課文的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為學生創設環境,較好地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文章的第二段講的是琥珀的形成過程和形成條件,在這里我利用計算機制作了逼真的動畫,在課堂上演示,使學生依靠直觀的認識,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首先請學生認真讀課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樣推想琥珀的形成過程的,用筆畫出有關語句,同學之間可以相互議論。然后再用計算機動畫演示∶
①一個夏天,太陽熱辣辣地照著松林,松脂直往下滴;
②一只蜘蛛正要捕食蒼蠅;
③滴下來的松脂剛好包住蒼蠅和蜘蛛;
④松脂繼續下滴,積成一個松脂球,兩個小蟲被重重裹在里面;
⑤經過很長時間,陸地沉,海水漫;
⑥松脂球被淹沒在泥沙下面;
⑦又經過了幾千年,松脂球變成了化石。
演示結束,向學生提出問題;根據上面所談,請同學們概括出琥珀的形成主要原因中講了哪兩點?
(主要講了松脂球的形式和松脂球是怎樣變成化石的這兩點。)再請學生們輕聲讀2~9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樣一步一步推想出松脂球形成的過程的,這些推想的根據是什么?把有關語句用筆畫出來。
這里主要講的是琥珀形成的條件,是本文的重點,為了突出重點,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琥珀的形成及在科學上的價值,在這里我還是利用計算機出示彩色,深化教學。
①在夏天,太陽光很強烈;
⑦在松林里,太陽熱辣辣地照射,許多松樹滲出厚厚的松脂;
③非常湊巧,蜘蛛撲向蒼蠅的一瞬間,一大滴松脂滴下來,把它們包在里頭;
④松脂不斷下滴,最后形成松脂球。
根據是∶只有在炎熱的夏天的松林里,才能有松脂;只有當蜘蛛撲向蒼蠅,尚未撲倒的一瞬間,松脂才能裹住兩個完整的小蟲;蜘蛛和蒼蠅的垂死掙扎在琥珀里留下了明顯的痕跡,使人們推測出這發生在一萬年前完整的故事。再讓學生思考∶松脂裹住蒼蠅和蜘蛛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嗎?你從哪個詞看出來的?(這樣的事情不常發生。從“剛好”這個詞看出來了,因為“剛好”在這里含有偶然和湊巧的意思。)然后指名按板書內容敘述松脂球的形式過程。接著教師引讀∶這部分課文,作者把蒼蠅和蜘蛛之間發生的事寫得非常真實生動。大家輕聲讀課文,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境,要讀出感情來。最后教師小結∶剛才大家采用了讀、畫、想、議的方法,明確了松脂球是怎樣形成的。下面大家用同樣的方法學習10~12自然段……
特別推薦:
面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