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在各種教學組織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積培養學生的教學組織形式是()。
A.個別教學B.分組教學c.班級教學D.設計教學
14.在我國,課程具體表現為()。
A.課程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B.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學大綱
c.教學大綱、教科書D.課程計劃、教學計劃、教學大綱
15.據記載,我國的小學最早出現于()。
A.殷周時期B.秦代c.唐代D.明代
1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思結合思想最早出自()。
A.《學記》B.《論語》c.《孟子》D.《中庸》
17.小學生容易把“b”寫成“d”,這說明小學生的()還不成熟。
A.感知能力B.注意能力c.記憶能力D.思維能力
18.學生的個別差異給教師勞動造成了()。
A.復雜性B.創造性c.示范性D.長期性
19.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這體現了個體的身心發展具有()。
A.順序性B.階段性C.不平衡性D.互補性
20.小學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A.說服教育法B.陶冶法c.實際鍛煉法D.榜樣示范法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有16個小題,20個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題中的橫線上。
1.夸美紐斯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性著作中。
2。學制是一個同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 、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3.內發論者一般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動力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中國古代內發論的代表人物是。
4.德育過程是由、、和德育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5.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學計劃和教育要求組織起來的學生群體是,它是學校中開展各類活動的最基本的基礎組織。
6.小學課外活動的主體是。
7.課堂教學方法有多種,其中,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范性實驗性手段來引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同知識的方法被稱為法。
8.教育的兩條基本規律是,教育適應并促進社會發展的規律,教育適應并促進 發展的規律。
9.是進行教育T作的根本依據。
10.馬克思主義關丁學說是制定我國教育方針的理論依據。
11: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現代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的能力的教育。
12.教育的本質屬性是。
13.人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在教育活動中被稱作是。
14.教師和學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構成關系。
15.從課程任務的角度出發,可將課程分為、拓展型課程和。
16.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 。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有5個小題,每題4分,共20分。
1.簡述20世紀后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呈現出哪些新的特點?
2.簡述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
3.小學階段課程性質的特點有哪些?
4.為什么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5.小學德育的途徑有哪些?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有2個小題,每題10分,共20分。
1.聯系實際,談談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意義與具體內容。
2.作為班主任,如何培養和形成班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