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學記》提出了“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觀點,體現了()
A.鞏固性原則B.啟發性原則c.因材施教原則D.循序漸進原則
16.教育的最基本途徑是()。
A.教學B.課外活動C.社會實踐D.校外活動
17.在學生品德結構中,處于基礎地位的是()
A.道德認識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為
18.我國對學生的義務做出明確具體規定的法律是()
A。《憲法》B.《教育法》c.《義務教育法》D.《未成年人保護法》
19.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是()
A.講授法B.談話法C.討論法D.演示法
20.在我國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學教育規定為義務教育的年代是()
A.1904年B.1922年C.1949年D.1986年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有11個小題,20個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題中的橫線上。
1.國家對于在學校中培養什么樣的人要提出總的要求,這種要求被稱為——。
2.人的身心發展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的發展,其中,心理的發展主要指——與的發展。
3.制約小學課程的三大因素是社會、——和——。
4.陶冶法是教師通過創設良好的,對學生的品德進行培養,其產生作用的方式的突出特點是。
5.德育過程是社會化與個體化的統一。
6.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的各門學科、活動及——的總和。
7.是人的身心發展的生物基礎,是人的發展的現實制約因素。
8.教育目的具有、和作用。
9.教學從本質上講是一種。
10.我國小學階段課程的基本性質,應體現基礎性、——發展性和——。
11.教科書的編排方式主要有兩種,通常采取的方式有——式和——式。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有5個小題,每題4分,共20分。
1.小學教學的任務有哪些?
2.試述素質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
3.簡述班集體的基本特征和及其教育作用。
4.組織好小學生的課外活動對教師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5.簡述師生關系的性質。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有2個小題,每題10分。共20分。
1.《禮記·學記》中所提出的“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與教學中的哪一條教學原則相一致?如何在實際的教學中運用這一原則?
2.試論述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