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班集體的基本特征班級是學校中開展各類教育活動的最基本的組織,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學計劃和教育要求組織起來的學生群體。班集體必須具備以下四個基本特征:①明確的共同目標。這是班集體形成的基礎。
②一定的組織結構。健全的班集體通常都有一定的組織結構,維持和控制著班級成員之間的關系,以保證完成共同的任務和實現共同的目標。
⑧一定的共同生活的準則。這是班集體完成共同任務和實現共同目標的保證。
④集體成員之間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圍。在集體中,成員之間在人格上平等,在思想感情和觀點、信念上一致;成員個體對集體有自豪感、依戀感、榮譽感等肯定的情感體驗。
(2)班集體的教育作用①有利于形成學生的群體意識。在良好的班集體中,學生會感受到集體對他們的關心與尊重,學生的群體意識、集體榮譽感會得到極大的強化。
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通過班級的集體活動和學生之間的交往,可使學生積累集體生活的經驗,學會交往與合作,學會對環境的適應。
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體是訓練班級成員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開展活動的最好載體。
4.教師要出色地完成組織和指導課外活動的任務,必須作多方面的準備和努力。
(1)教師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長和興趣愛好,這是指導教師的地位能否在學生心目中真正確立的保證。
(2)教師要對自己指導的活動領域有足夠的、超出于學生的了解,這樣才能發揮咨詢、指導的作用。
(3)教師要注意調整與學生的關系。在課外活動中,師生間的關系更具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的特點。
(4)課外活動要求教師有比課堂教學更強的組織能力。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興趣、愛好的一般傾向,而且要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
(5)教師還需注意收集有關資料和認真記錄、總結自己所指導的課外活動,不斷提高活動質量。
5.
(1)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構成授受關系
①從教育內容的角度看,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在知識上和社會經驗上,教師具有明顯的優勢。在這種授受的師生關系中,教師處于教育和教學的主導地位。
②學生主體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條件。教師的教育影響只有經過學生的選擇、內化后才能對學生的發展產生實際的作用
③對學生指導、引導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2)師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關系
①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
②真正民主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幫助的關系。真正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將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有機地統一起來,師生之間建立起一種朋友式的幫助與信任的關系。
(3)師生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①師生關系從本質上是一種人一人關系,是人與人之間思想交流、情感溝通、教學相長的社會互動關系。
②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知識上、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教師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會對學生產生終身影響。
四、論述題
1.
(1)該思想與教學中的循序漸進原則相一致。
(2)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3)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①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按課程標準、教科書的體系進行教學是為了保證科學知識的系統性和教學的循序漸進。要求教師深入領會教材的系統性,結合學生認識特點和本班學生的情況,以指導教學的具體進程。
②抓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循序漸進并不意味著教學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求區別主次、有詳有略地教學。
③由淺人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這是循序漸進應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寶貴經驗,符合學生認識規律。
2.
(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的關系,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對基本的矛盾關系。
①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間接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要是書本知識,屬于間接經驗的學習。
②學習間接經驗必須以學生個人的直接經驗為基礎。學生的學習以書本知識為主,要把這種知識轉化為學生真正能夠理解掌握的知識,還必須有一定的直接經驗作基礎。
(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兩者統一在同一教學活動中。教學過程既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過程。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是辯證統一的。
①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智力的發展依賴于知識的掌握,知識的掌握又依賴于智力的發展。知識是智力活動的內容和手段,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學生掌握知識也需要以相應的智力發展為條件。
②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引導學生自覺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促進智力的發展。兇此,要引導學生通過掌握知識來促進智力的發展。
③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轉化的內在機制。枉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有效發展他們的智力。
(3)掌握知識與提高思想品德相結合的規律。這一規律又稱教學的教育性規律。
①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以知識為基礎。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不僅可以增長學生的知識、智慧和才能,還可以幫助學生分辨是非善惡,培養良好的品德,為樹立正確地人生觀、世界觀奠定基礎。
②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動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在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知識的過程中,必須使他們對所學的知識產生積極的態度,才能促進其思想品德的提高,從而推動其進一步努力學習。
③在教學中要防止兩種偏向,一種是單純傳授知識,忽視思想教育的偏向;另一種是脫離知識的傳授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的規律。現代教學論強調教與學二者的辯證關系,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是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的學習主體,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起主導作用。
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組織者的地位,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起主導作用。
②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③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