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簡答題
1.課程類型是指課程的組織方式或設計課程的種類。
(1)從課程任務的角度,可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三種類型。基礎型課程注重學生基礎能力培養的課程。拓展型課程高度重視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拓展,關注學生知識視野的開拓,全方位發展學生各種不同的特殊能力。研究型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與能力。
(2)從課程制定者的角度,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三種類型國家課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機構編制和審定的課程。屬一級課程,管理權屬中央級教育機關。地方課程是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機構和教育科研機構編制的課程,屬于二級課程。學校課程是學校自身研究開發的課程,又稱校本課程。
2.教學計劃包括:(1)指導思想;(2)培養目標;(3)課程設置及說明;(4)課時安排及時間分配;(5)考試考查及實施要求。
3.編制課程計劃的基本原則主要有:(1)保證實現教育目的與任務,體現課程結構的完整性;(2)以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要充分考慮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經驗與技能,科學把握知識的銜接性和學生的可接受性,正確處理好學生的現實與發展之間的關系;(3)依據科學的課程理論,體現出知識的基礎性和多樣性;(4)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
4.(1)教科書的編排形式要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符合衛生學、教育學、心理學和美學的要求;(2)教科書的內容闡述要層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簡練、精確、生動、流暢;篇幅要詳略得當;(3)標題和結論要用不同的字體或符號標出、使之鮮明、醒目;封面、圖表、插圖等,要力求清晰、美觀;(4)字體大小要適宜,裝訂要堅固,規格大小、厚薄要合適,便于攜帶。
5.我國小學階段的課程基本性質,應體現普及性、基礎性、發展性和可接受性。
(1)普及性。小學階段教育是義務教育,是國家為每個適齡兒童提供的基礎教育,應提供均等的就學機會,因此,小學課程應保障學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質量要符合國家基本標準。
(2)基礎性。小學教育是為每一個學生今后的發展和從事終身學習打基礎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教育,課程內容和要求應該是基礎的、有限的和具有發展性的。
(3)發展性。小學教育的課程設置要給學生全面、豐富的發展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應有利于學生自主、多樣、持續的發展。
(4)可接受性。小學教育的課程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
6.教師是課程計劃的具體實施者,在執行課程計劃時,要求小學教師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認真學習和研究課程計劃,了解小學教學和其他活動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第二,熟悉任教學科開設的年級、順序、教學時數,了解自己的任教學科在整個課程計劃中的地位與作用。
第三,正確把握任教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銜接關系。
第四,綜觀學校教學工作全局,明確自己的任務與要求,要做到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好自己的教學工作。
7.(1)突出課程的整體教育功能。設置綜合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知識的整合,有利于課程的綜合化、多樣化。
(2)突出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學習。強調小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發展中心,突出學校學習與學生經驗的聯系,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3)強化課程的彈性,給地方和學校一定的自主性。在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的同時,給地方和學校一定的自由空間,依據本地區和本校實際情況決定校本課程方案。
8.教學大綱的作用:教學大綱是衡量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標準,是國家領導和監督學校教學工作的依據。教師必須全面透徹掌握教學大綱的內容、體系和精神實質。此外,教師還應該了解相近學科的教學大綱,以保證學科之間的密切聯系和銜接。
教科書的作用:教科書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教學內容,便于學生預習、復習和做作業,同時也是學生閱讀課外讀物,進一步擴大知識領域的基礎。教科書也是教師教學的基本材料,為教師備課、上課、布置作業、檢查評定學生成績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