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
1.奧蘇貝爾的講解式教學特別強調 對新知識的同化作用。
2.確立教學目標以后,教學設計的下一步驟便是進行 .
3. 是最早的有關學習遷移的理論。
4.學習是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通過獲得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 的相對持久的適應性變化。
5.剛剛會走的幼小動物傾向于追隨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個活動的客體并很快與之建立一種難以改變的依戀關系,這種現象,勞倫茲稱為“ ”。
6.在課堂上,當大多數學生的行為表現良好,只有個別學生經常出現問題行為時,通常采用 行為矯正技術效果良好。
7.馬斯洛認為, 是需要的最高層次,能否達到這一層次取決于其下面的各種需要能否滿足。
8.*作技能的實際掌握是從 階段開始的。
9.按照教育的可接受性原則,兒童的入學年齡應該在 周歲為宜。
10.科爾伯格在皮亞杰的對偶故事法的啟發下,設計了一些 故事,以此來進一步研究道德判斷的發展模式。
五、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16分)
1.刺激分化
2. 自我同一性
3. 過度學習
4. 缺失需要
六、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1.什么是正遷移與負遷移?各舉一例。
2.什么是有意義學習?有意義學習的同化過程包括哪些類型?
3.簡述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的主要區別。
七、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試比較教育心理學中的實驗室實驗與隨機化現場實驗的主要特點及作用。
2.教師在對學績測驗分數作出各種評價以后,應如何向學生或學生家長報告評價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