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部分
一、選擇題
1.A 2.B 3.A 4.C 5.D 6.D 7.B 8.C 9.A 10.C
二、填空題
11.教育觀點 教育內容
12.分量 進程
13.環境陶冶 藝術陶冶
14.語言表達 組織管理
15.教育目的 教學規律
16.學科內在的邏輯系統 學生的認識順序
17.道德知識 道德判斷
18.基礎 可能
19.身體活動 增強體質
三、簡答題
20.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教育有兩大職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適應現存的生產力,作為生產斗爭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適應現存的生產關系,在階級社會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
21.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啟發思維為核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準確地闡發了自覺思維與學習知識的關系,并據此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要求,這就是啟發性原則的來源。
貫徹啟發性原則,首先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把握重點;還要充分了解學生,因勢利導地進行教學;其次、教師要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思維能力。為此。教師要善于提出問題,開闊視野,活躍學習氣氛,并且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認真鉆研的習慣;最后,教師要循循善誘,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為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態度,對學習活動起著巨大作用。
22.選擇德育方法,首先依據的是德育目標。德育目標有總目標和具體目標,選擇德育方法要考慮這兩方面的要求.既要有利于學生掌握德育內容,形成相應的品德能力,以符合總目標的要求;又要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不同時期有不同側重,相應的德育方法也不同,以符合具體目標的要求。
其次,選擇德育方法要依據德育內容。德育內容不同,決定采用的德育方法也必然不一樣。比如:思想政治方面的內容主要運用說服教育法;而倫理道德方面的內容則主要運用榜樣示范法和陶冶教育法。
最后,選擇德育方法還依據德育對象的年齡特征和個別差異。對小學低年級學生應常用榜樣示范法,而少用或不用自我教育法。從個性差異上看,對驕傲自滿有虛榮心的學生,獎勵應慎重運用;而對懦弱、缺乏自信的學生,則應多表揚并給予精神鼓勵和支持,激發他們繼續進步的勇氣和增強戰勝困難的意志。
答題提示:此題和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這一問題相類似,可聯系在一起加以區別和記憶。
23.班主任要帶好班級,教好學生,必須有自己的工作方法。班主任共有五種主要工作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這是有效地進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2)組織和培養班集體。這也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
(3)做好個別教育工作。要求處理好個別教育與集體教育的關系,有針對性地做好個別學生尤其是后進生的工作。
(4)家庭與社會教育密切配合,統—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目的是步調一致,構成合力。
(5)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計劃和總結。計劃一般分為學期計劃和具體活動計劃;總結一般分為全面總結和專題總結。
四、論述題
24.人的發展在各個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特征,對開展教育活動有一定的制約作用,甚至受到某種限制。那么,教育應如何適應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呢?
(1)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兒童從出生到成人,其身心發展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變化過程。這就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從量變產生質變,使人的身心發展又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在每—階段,學生生理和心理兩方面都會出現一些典型的本質的特征,即學生的年齡特征,這決定了教育工作的階段性,要注意教育內容上的過渡和銜接工作,循序漸進地開展教育活動。
(2)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不均衡性,加強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期教育。所謂不均衡性,是指人的身心發展在某一時期快些,另一時期慢些。現代科學研究發現:3歲~5歲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關鍵期,4歲是培養獨立性的最佳期,4歲~5歲兒童視聽覺發展到較高水平。青少年時期抓緊教育,采用適合青少年身心特點相應的方法,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穩定性和可變性,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相應的變化,加速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穩定性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人的身心發展的順序和階段,每個階段的變化過程和速度,大致是相同的,各階段的年齡特征也大致一樣。可變性是指在不同的社會和教育條件下,人的發展水平和速度會發生某種變化。我們要充分利用這種可變性,開發學生潛能,以加速學生的發展。
(4)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個別差異是同—年齡階段中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這種差異,既可能表現在不同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發展上,也可能表現在不同學生具有不同的個性心理特征上,因此,因材施教,才能使每個學生獲得最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