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考試題(九)
一、填空(每個空1分,共15分)
1、桑代克早期提出的三大學習定律是、、。
2、條件反應的兩大范型是、。
3、學習的S—R聯結觀強調學習是_______過程。與此相對的格式塔學派強調學習是_______過程。
4、人們日常生活中反復出現的有序事件可能以的形式表征。
5、信息加工心理學把知覺辨別過程看成____過程。
6、問題空間是由、、三者構成的。
7、班杜拉區分的三種強化是、、。
二、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1、動作技能的教學方法一般宜于采用。A、發現法;B、講解法;C、示范法;D、示范與講解相結合方法。
2、兒童容易模仿影視片中反面人物的行為,結果導致不良品德。為了避免影視片的消極影響,根據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適當的做法是。A、避免學生觀看這類影視片;B、對有模仿行為的兒童進行說理教育;C、影片中盡量少描寫反面人物;D、影視片應使觀眾體驗到“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3、根據近100年來遷移研究的結果,下面說法更有科學依據的是。A、如數學、計算機之類的學科能更有效地開發兒童的智力;B、漢字比其他文字更適合開發兒童的智力;C、單獨設思維訓練課是發展智力的捷徑;D、通過廣義知識教學可以全面發展認知能力。
4、場依存性者喜歡的學習方式是。A、自主學習;B、合作學習;C、探究學習;D、有意義學習。
5、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是指。A、最新獲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C、正處于掌握邊緣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發展階段掌握的能力。
6、有些中學生在學習抽象概念和規則時,仍需具體經驗支持,從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來看這是因為。A、他們尚未達到形式運算階段;B、這些概念、規則太復雜;C、具體經驗可以幫助他們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們進行發現式學習。
7、下列情境中代表內在動機的情境是。A、課間休息時,小李回到教室里做作業;B、王老師對張華的單詞測驗成績表示滿意;C、校長在全校大會上宣布三好學生名單;D、陳英每天獨自看幾小時電視。
8、當某教師在課堂時,學生不聲不響,而當離校或離開課堂以后,學生紀律立即松懈。與這種課堂紀律有關的教師領導類型最可能是。A、專斷型;B、民主型;C、放任型;D、無法確定。
9、下列有利于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父母教育方式是。A、孩子做作業時,父母陪在旁邊督促;孩子有了不會的題目,家長第一時間給予解答;B、面對孩子的提問,盡量引導孩子自己發現答案;C、在孩子專心做功課的時候,時不時去看看孩子,為了給孩子補充腦力,還常常端些營養品給孩子吃;D、孩子做完了作業,家長幫著驗算、檢查。
10、科學取向教學論把學習目標界定為。A、學生學習的結果;B、學生學習的結果和過程;C、學生學習的結果和價值觀;D、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與價值三個維度。
三、判斷(每小題1分,共20分。對的打個“√”,錯的打個“×”)。
1、可以把“舉一反三”看成側向遷移。()
2、學習的認知發展準備不同于教材知識準備,前者是學習與成熟的結果,后者主要是學校教學的結果。()
3、學生在學習中因控制點性質不同,他們對自己成敗的歸因也不同。()
4、按照馬斯洛的動機作用觀點,教師在自尊水平低的學生中灌輸為學習本身的滿足而去學的做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5、對同輩文化的遵從會使青年一代拒絕接受成人社會的價值觀念,從而促成兩代人之間的代溝。()
6、心理學新近的研究表明,影響策略遷移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對策略應用效果的反省認知。()
7、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中認知領域的各級目標是行為目標的范例。()
8、在陳述性知識、基本技能和策略性知識學習中,都應注意概念和用概念構成的規律的教學。()
9、閱讀和寫作過程都可看作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閱讀和寫作能力可以用廣義的知識的掌握來解釋。()
10、個人品德的形成是他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下道德規范不斷內化的過程。()
11、陳述性組織者與新的學習產生一種上位關系,為新的學習提供最適當的類屬者()
12、練習的相對同一和變化,既考慮了學習定勢的積極作用,也避免了其消極作用()
13、對能力一般的兒童而言,高焦慮能促進他們的學習()
14、根據兒童智力水平進行教學的目的是縮小學生學習速度上的差別()
15、動機是學習的先決條件,因此沒有動機,學習便不能發生()
16、掌握學習通常要求學生掌握80%-90%的測驗項目才能學習下一單元()
17、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速度有很大的差異,這是個別化教學受到普遍重視的重要原因。()
18、無論在簡單的還是復雜的學習情景中,我們都一致地強調動機、焦慮和競爭應保持中等水平,才能有利于學生潛力的充分發揮。()
19、客觀測驗的優點是教師出題方便,批改方便,且適合測量學生的高層次的能力()
20、品德具有穩定性的特征,但是同時品德又是行為情境相似性的函數()
四、名詞解釋(每個3分,共15分)
1、成就動機;2、智慧技能;3、知識的表征;4、任務分析;5、課堂氣氛
五、簡答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1、請分析同質分班的利與弊。
2、指出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中使用“懲罰”的確切含義以及如何正確和適當地使用這一手段。
3、說教學目標是“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這種說法屬于何種教學論的教學目標觀?從加涅素質觀看,其局限性是什么?
4、有人說知識的測量比較容易,能力的測量比較困難,這種說法的根據是什么?從廣義的知識觀來看,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
六、論述題與分析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一位教師試圖使小學兒童形成利他的習慣。他采取的方法是提供榜樣法,其中的強化是當眾表揚。試分析:
⑴這種方法最初可能使學生形成的是什么?
⑵使用這種方法形成利他習慣的內外條件是什么?
⑶僅僅以表揚作為強化物能使學生形成持久的利他習慣嗎?
⑷形成高尚的利他習慣還需要什么條件?提供自私的榜樣對形成這種習慣必要嗎?
2、請舉實例說明:“學有定律,教有優法”的科學取向教學論的教學方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