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有關此原則最早論述見于《學記》。
2.C【解析】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都對人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不能厚此薄彼,應該共同發展。
3.C【解析】一般來講,小學階段相當于人生發展的童年期。
4.B【解析】略。
5.B【解析】題干意在說明教學中應重視發展學生自身的能力。
6.A【解析】本題描述的是品德評價法。
7.C【解析】考查教育體制的含義。
8.B【解析】學科活動是課外活動的主體。
9.A【解析】小學生容易把“b”寫成“d”,這說明小學生的感知能力不夠成熟,感知具有籠統性,精確性比較差。
10.A【解析】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是教育最基本的途徑。
11.A【解析】英國是實行雙軌制國家的代表。
12.C【解析】早期的教師是由一些名儒和官吏出任,隨著教師職業的發展,才出現了專門培養教師的師范學校。
13.B【解析】拔苗助長故事的寓意是批評了違背植物生長規律的行為,教學中“拔苗助長”違背了人發展的順序性。
14.C【解析】中國古代社會尤其是封建社會,教育活動的主要指向為政治倫理功能。
15.A【解析】略。
二、名詞解釋
1.教育: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承載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教育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的作用。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期望他們發生某種變化的活動。
2.美育: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與文明素養的教育。小學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初步具有廣泛的興趣和健康的愛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3.課程論:研究學校課程設置體系和內容結構的理論。舉凡關于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和安排指導思想、原則和方法等均屬于課程論研究的范圍。
4.教育途徑: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傳授教育內容,完成教育任務,實現教育目的的渠道,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進行雙向活動所經歷的渠道的總稱。
5.智育:智育是傳授給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