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
21.小學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__________教育。
22.根據課程的組織方式,可把課程分為:科目本位課程、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__________、經驗本位課程。
23.主題班會應以__________為主,教師不能包辦。
24.教學大綱即__________,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的、任務、知識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25.課外活動計劃實施的終結性環節是__________。
26.小學畢業考試在縣級教育部門的指導下,一般由__________命題,農村也可由鄉、鎮教育管理機構組織命題。
27.課程設計要強調__________、探索性、實踐性,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親身實踐,注重學生的探索、獲得各種直接經驗。
28.教育技術的__________是指現代科學技術(包括工藝、設備、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運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變化。
29.我國義務教育的學制年限通常有:小學六年、初中三年的“__________”;小學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學制”;小學和初中“九年一貫制”。
30.__________的教育目的決定了全面發展教育的整體內容,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
三、判斷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31.階段性反映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它首先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 )
32.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具有發展的可能性和發展的需要。( )
33.外鑠論者一般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
34.課程設計作為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學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是組織學校活動的基本綱領和重要依據。( )
35.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這是學生與從事學習活動的其他社會成員的區別之一。( )
36.學校教師要貫徹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和下達的教學內容和要求,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保障學生參加各類實現教育目的的活動等。( )
37.教學計劃規定了各學科的基本要求、各種活動的主要任務和基本要求等,還設置了“地方安排課程”。( )
38.國家舉辦各種學校,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發展中等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發展學前教育。( )
39.運用知識的目的在于,使教師及時獲得關于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以調整教學進程與要求。( )
40.智育是傳授給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 )
相關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