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 【解析】我國的《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
2.D 【解析】題干所述,反映了社會政治經濟影響和制約著受教育權的分配。
3.B 【解析】普及義務教育法就是指一個國家以法律的形式規定普遍實施一定程度的基 礎教育的義務。
4.A 【解析】教育目的是人們在進行教育活動之前,在頭腦中預先以觀念形式存在著的 教育活動過程結束時所要取得的結果,它指明教育要達到的標準或要求,說明辦教育為的是什么,培養人要達到什么樣的規格,從而實現國家教育理想。
5.B 【解析】這是清朝時期提出的教育目的。
6.D 【解析】本題考查了身心發展的互補性。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比如失明的人,聽覺和觸覺比常人發達。
7.B 【解析】小學教育的對象一般為6~12歲的兒童,這一年齡段正處于童年期。
8.B 【解析】這是環境決定論的觀點。
9.C 【解析】關心、熱愛學生是現代教師必備的職業道德素質。
10.A 【解析】教師勞動手段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勞動具有示范性特點。
11.B 【解析】課的類型是由課的種類決定的。
12.C 【解析】實質教育論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知識在他們看來是最重要的。13.B 【解析】本題考查了談話法的含義,即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并通過回答的形式來引 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14.A 【解析】意思是說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不能有跳躍,要按照順序進行,強調了循序漸進的原則。
15.A 【解析】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教學時間的安排要體現以山上課為主。
16.B 【解析】在德育中,知即道德認知,是基礎,行即道德行為,是關鍵。
17.B 【解析】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就是操行評定,因而學生操行評定的主要負責人是班主任。
18.D 【解析】獎勵和懲罰屬于德育工作的評價法。
19.A 【解析】教育者、組織者、領導者是班主任所扮演的角色。
20.B 【解析】課外活動是學生課余活動的良好形式,其主體部分是學科活動。
二、填空題
21.一定層次結構 年齡分級 22.體育美育 勞動技術
23.審美觀點審美能力 . 24.素質教育 25.遺傳
26.非智力因素 27.受教育權
28.新授課鞏固課技能課檢查課
29.授受 30.學、思、行
31.品德評價強化 32.興趣愛好
三、判斷題
33.× 【解析】學校工作要以教學為主,但也要兼顧其他工作,否則教學工作也會受到影響。
34.× 【解析】柏拉圖根據構成靈魂的三要素在人的德行中占主導地位的不同,將人分為三等。
35.√ 【解析】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加快,使知識的學習成為手段,成為訓練思維能力的手段,因此,教學必須注重知識的“發現”過程,而不是簡單的獲得。
36.× 【解析】題干講的是弗洛伊德的觀點。
37.√ 【解析】學生的學習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及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所規定的。
38.√ 【解析】社會在不斷地發展,對人的要求在不斷提高,課程必須與時俱進。
39.√ 【解析】智力的發展并非是某一個因素孤立作用的結果,而是各種影響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40.× 【解析】啟發式并非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教學思想。
41.× 【解析】德育工作要耐心細致,防止時緊時松,時寬時嚴。
42.× 【解析】班會活動是班主任進行教育活動的重要手段。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