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斷題
1.√ 【解析】見大綱中童年期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
2.√ 【解析】學生在教學中進行的學習和交往,是他們認識世界和進行社會交往的組成部分。學生發展的方方面面,都是教學影響的結果。
3.× 【解析】基礎型課程注重的是基礎學力的培養。
4.× 【解析】文藝復興以后是人文主義教育家反對封建教會對兒童本性的壓抑,強調教師要尊重兒童個性。
5.× 【解析】題干所指是康德,他于l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學講授教育學,赫爾巴特繼康德之后也在哥尼斯堡大學講授教育學。
6.× 【解析】l986年4月第六屆人大審議通過了《義務教育法》。
7.× 【解析】荀子是外鑠論的代表人物。
8.× 【解析】題干所指是學生,因為教學過程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
9.× 【解析】題干所指是六藝教育,即禮、樂、射、御、書、數。
10.√ 【解析】杜威主張教育為當下的生活服務,主張“在做中學”,注重實效。
11.× 【解析】題干所指是雅典的教育,因為雅典是個商業奴隸制國家,教育目的是培養有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及商人。
12.× 【解析】這是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13.√ 【解析】他的教育思想在《政治學》中有大量的反映。
14.× 【解析】這是墨家的主張,道家主張“棄圣絕智”、“棄仁絕義”、“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15.√ 【解析】因為國家規定義務教育是每個公民必須接受的教育。
16.× 【解析】環境對個體身心發展的影響很大,但無論多大都不能決定人的發展,因為它只是人發展的外因。
17.× 【解析】國家課程屬一級課程,一般是以必修課的形式出現。
18.√ 【解析】發展性教學有利于啟發誘導學生進行思維操作,解決創造性作業,所以題干的觀點是正確的。
19.× 【解析】這是《學記》中提出的教學要求。
20.√ 【解析】古代歐洲以希臘最為文明,希臘的斯巴達和雅典可代表古代歐洲的一般面貌。
四、情景題
(一)
1.ABC 【解析】D項是鎮政府的行為。
2.AB 【解析】學校和教師的做法違反了《教育法》和《義務教育法》的相關規定。
3.B 【解析】師德的靈魂是關愛學生。
4.D 【解析】略。
(二)
1.C 【解析】卡耐基的繼母用愛的眼睛發現其優點,并加以引導,這符合賞識教育的基本內涵。
2.D 【解析】賞識教育的倡導者是我國的周弘。
3.AB 【解析】CD選項與案例不符。
4.ABD 【解析】C項不正確,教育各成分中,學校教育占主導地位,家庭教育是基礎。
您還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