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短裙挺进太深了h女友,国产亚洲精品久久777777,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233網校>教師資格證>模擬試題>中學心理學試題

山東教育學教育心理學試題及答案簡答題一

來源:233網校 2009年4月5日
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是什么?
(1)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
(2)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
(3)學生特點;
(4)教學時間、設備、條件;
(5)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運用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
(2)講授要注意啟發;
(3)講究語言藝術。
運用談話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要準備好問題和談話技巧;
(2)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引起思維興奮;
(3)要善于啟發誘導;
(4)要做好歸納、小結。
運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做好演示前的準備;
(2)用以演示的對象要有典型性;
(3)要使學生明確演示的目的、要求與過程;
(4)通過演示,使所有學生都能清楚、準確地感知演示對象,并引導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進行綜合分析。
運用練習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使學生明確練習的目的與要求,掌握練習的原理和方法;
(2)精選練習材料,適當分配分量、次數和時間;
(3)嚴格要求。
運用實驗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明確目的,精選內容,制定詳細的實驗材料,提出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實驗要求;
(2)重視語言指導及教師示范的作用;
(3)要求學生獨立操作;
(4)及時檢查結果,要求學生按規定寫出實驗報告。
教師應如何備課?(8.1)
(1)鉆研教材。包括鉆研教學大綱、教科書和閱讀有關的參考書。
(2)了解學生。包括了解學生原有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與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
(3)制定教學進度計劃。包括制定學期教學進度計劃、課題計劃、課時計劃。
教師編寫課時計劃(教案)的一般步驟是什么?
(1)進一步研究教材,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2)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的;
(3)考慮課的進行步驟,確定課的結構,分配教學進程中各個步驟的時間。;
(4)考慮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具的準備和使用方法及板書設計
(5)寫出課時計劃(教案)。
教師布置作業應注意什么?
(1)作業的內容要符合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2)作業分量要適當,難度要適度;
(3)布置作業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并規定完成的時間;
(4)教師應經常檢查和批改學生的作業。
班級授課制的優缺點各是什么?
班級授課制的優點:
(1)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人才;
(2)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有利于發揮班級體的教學作用。
班級授課制的缺點:
(1)強調系統書本知識的學習,容易產生理論與實際脫節。
(2)強調教學過程的標準、同步、統一,難以完全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利于因材施教。
分組教學存在哪些問題?
(1)很難科學地鑒別學生的能力和水平;
(2)在對待分組教學上,學生、家長和教師的意愿常常與學校的要求相矛盾;
(3)分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學生容易產生驕傲,使普通班、慢班學生的積極性降低。
簡述教學策略的基本特征。
(1)綜合型。選擇或制定教學策略必須對教學內容、媒體、組織形式、方法、步驟和技術等要素加以綜合考慮。
(2)可操作性。教學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學原則,也不是在某種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教學模式,而是可供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參照執行或操作的方案,有著明確具體的內容。
(3)靈活性。教學策略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并參照學生的初始狀態,選擇最適宜的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并將其組合起來,保證教學過程的有效進行。
德育的意義有哪些?(9.1)
(1)德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保證;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
(3)德育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條件和保證。
制定德育目標的依據是什么?
(1)時代與社會發展需要;
(2)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及心理特征。
選擇德育內容的依據是什么?
(1)德育目標,決定德育內容的性質;
(2)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特征,決定德育內容深度和廣度;
(3)德育所面對的時代牲和學生思想實際,決定德育內容針對性和有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是什么?
(1)針對大多數心理健康的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預防心理障礙的發生,促進學生心理機能、人格的發展和完善。
(2)就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針對少數有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
簡述德育過程與品德形成過程的關系。
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1)區別: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和發展受教育者品德的過程;而品德形成過程則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結構不斷建構完善的過程。
(2)聯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發展規律,才能有效地促進人的品德形成發展,而人的品德形成發展也離不開德育因素的影響。
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有哪些?
(1)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展的規律;
(2)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規律;
(3)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律;
(4)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律。
簡述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規律。
(1)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沒有社會交往,就沒有社會道德。
(2)德育過程中的活動和交往的主要特點是,第一,具有引導性,目的性和組織性;第二,不脫離學生學習這一主導活動和主要交往對象的教師和學生;第三,具有科學性和有效性。
簡述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律。
(1)德育過程既是社會道德內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又是個體品德外化為社會道德行為的過程。要實現這“兩化”必然伴隨著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爭。
(2)要實現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轉化,必須給受教育者創造良好的外因,還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內因),促使其積極接受外界的教育影響,形成新的道德品質。
(3)德育過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一過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簡述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律。
(1)一個人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經歷一個反復的培養教育或矯正訓練的過程,特別是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需要長期反復培養、實踐的過程,是逐步提高的漸進過程。
(2)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既要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與變化,堅持長期抓反復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的反復性,注意抓反復。
我國中學德育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導向性原則;
(2)疏導原則;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5)因材施教原則。
貫徹導向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標必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起來。
貫徹疏導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講明道理,疏導思想;(2)因勢利導,循循善誘;(3)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在德育過程中怎樣貫徹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1)要統一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統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
(3)對學生進行德育要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
在德育過程中如何貫徹因材施教原則?
(1)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
(2)根據學生個人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3)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有計劃地進行教育。
德育的基本途徑有哪些?
(1)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2)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3)勞動;(4)共青團活動;(5)班主任工作。
什么是說服法,運用說服法的要求有哪些?
說服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
要求有:(1)明確目的性;(2)富有知識性、趣味性;(3)注意時機;(4)以誠待人。
什么是榜樣法,運用榜樣法的要求有哪些?
榜樣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有:
1. 選好學習的榜樣;
2.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
3.引導學生用榜樣來調節行為,提高修養。
鍛煉法的含義和要求是什么?
鍛煉法是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他們良好品德的方法。
要求是:(1)堅持嚴格要求;(2)調動學生的主動性;(3)注意檢查和堅持。
陶冶法的含義和要求是什么?
陶冶法是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是:(1)創設良好的情境;(2)與啟發說服相結合;(3)引導學生參與情境的創設
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實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了解學生當前的道德判斷發展水平;
2.運用道德難題引起學生的意見分歧和認知失衡 ;
3.向學生揭示比他們高一階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
4.引導學生在比較中自動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為合理的推理方式 ;
5.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斷付諸行動。
道德兩難問題的意義如何?
1.道德兩難問題可用于促進兒童的道德判斷力的發展;
2.道德兩難問題可用于提高學生的道德敏感性;
3.道德兩難問題可用于提高在道德問題上的行動抉擇能力 ;
4.道德兩難問題可用于深化學生對各種道德規范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設計道德兩難情境的要求是什么?
1. 設計的情境必須是真實的或者是可信的;
2. 設計的情境必須包含兩條道德規范,而且只包含兩條道德規范;
3. 涉及的兩條道德規范在設計的情境中必須發生不可避免的沖突 。
圍繞社會學習論的道德教育的內容包括哪些?
(1)人類學習必須有個體品德參與才能完成;
(2)道德判斷取決于社會學習而沒有固定發展階段;
(3)道德教育應從人的人格形成出發;
(4)榜樣對品德的作用;
(5)提出環境、行為的交互作用論。
班級管理的功能有哪些?(10.1)
1. 有助于實現教育目標,提高學習效率 ;
2. 有助于維持班級秩序,形成良好班風 ;
3. 有助于鍛煉學生能力,學會自治自理。
班級的規章制度由哪些部分組成?
(1)教育行政部門統一規定的有關班集體與學生管理的制度;
(2)學校根據教育目標、上級有關指示制定的學校常規制度;
(3)班集體根據學校要求和班級實際情況討論制定的班級規范。
當前班級管理存在的問題是什么?
1. 由于受到分數壓力和教師權威的制約,班主任對班級實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專斷型;
2. 班級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程度較低 。
怎樣才能建立起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機制?
(1)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為目的;(2)確立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3)訓練學生自我管理班級的能力。
班集體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 明確的共同目標,這是班集體形成的基礎;
2. 一定的組織結構,這是一個班集體所不可缺少的;
3.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準則,這是完成共同任務和實現共同目標的保證 ;
4. 集體成員之間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圍 .
良好的班集體具有哪些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學生的群體意識。在良好班集體的形成過程中,學生的群體意識、集體榮譽感會得到大大的發展。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通過班級的集體活動和學生群體之間的交往,可使學生積累集體生活的經驗,學會交往與合作,學會對環境的適應。
(3)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體是訓練班級成員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開展活動的最好載體。
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1)班主任是班級建設的設計者;(2)班主任是班級組織的領導者;(3)班主任是班級人際關系的藝術家。
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內容有哪些?
(1)了解學生,研究學生。
第一, 了解和研究學生個人;
第二, 了解學生的群體關系;
第三,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2)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3)協調校內外各種教育力量。
第一、充分發揮本班任課教師的作用;
第二、協調和指揮班級團隊活動;
第三、爭取和運用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力量。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學生的方法有哪些?
1.通過閱讀學生的有關材料來了解學生,包括記載學生各種情況的登記表、統計表和學生活動成果記錄表等;
2.通過對學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調查訪問,從各個側面間接地了解學生,包括談話、問卷、座談等;
3.在自然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的行為表現進行觀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谋县| 和龙市| 德昌县| 贡嘎县| 仁怀市| 英吉沙县| 肥东县| 台东县| 天全县| 长乐市| 化隆| 达尔| 澳门| 友谊县| 梓潼县| 博客| 二手房| 通化市| 东乌珠穆沁旗| 上杭县| 辰溪县| 琼结县| 阳朔县| 县级市| 卓尼县| 平利县| 绥德县| 阳朔县| 丽水市| 呼和浩特市| 建瓯市| 太谷县| 霍城县| 平南县| 南昌市| 沙田区| 金堂县| 天等县| 开封市| 辽宁省| 汝南县|
登錄

新用戶注冊領取課程禮包

立即注冊
掃一掃,立即下載
意見反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