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題
14.( )的誕生,為教育學的發展開辟了真正科學化的道路,前蘇聯教育家( )的教育理論對我國建國初期的教育曾發生過重大影響。
15.“揠苗助長”、“陵節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錯誤就在于不顧人的發展對教育的制約,違背了人的發展的( )性和( )性。
16.( )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 )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惟一途徑。
17.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 )和( )之間的矛盾。
18.課外校外教育的組織形式有群眾性活動、小組活動和( )。課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點是( )、靈活性、實踐性。
參考答案:14.馬克思主義 凱洛夫 15.順序 階段 16.社會主義制度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17.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礎 18.個人活動 自愿性
三、簡答題
19.教育學的發展歷經了哪幾個階段?標志著第二階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教育學的發展歷經如下階段:萌芽階段;獨立形態教育學的產生;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建立;現代教育理論的發展。
捷克教育家亨美紐斯的《大教學論》的出版,標志著教育學作為獨立的學科開始形成。
20.課程內容包括哪幾個方面的知識?課程內容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哪些?
課程內容包括:關于自然、社會和人的發展規律的基礎知識;關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識經驗;關于對待世界和他人的態度的知識經驗。
課程內容的具體表現形式有: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
21.簡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①通過開展社區教育進行德育;②創辦業余黨校;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④建立教育基地。
四、論述題
22.為什么說教育和社會生產力之間是一種相互制約的關系?試加以論述。
(1)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表現在:①生產力的發展決定教育目的的確定;②生產力水平制約著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③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以及學校結構;④生產力水平還制約著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
(2)教育對生產力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這主要表現在:①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學知識和技術再生產的手段;③教育是產生新的科學知識和技術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