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解析】A項是與香菱有關的情節,由《紅樓夢》一書內容可知,B項是和晴雯相關,C項是和金釧相關,D項是和平兒相關。
2.B【解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初中生識字與寫字有如下的要求,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
3.D【解析】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后,D項未出現賓語前置現象。
4.A【解析】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采的藝術效果。A項“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出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5.D【解析】四大名著包括《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范進中舉》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的第三回。
6.A【解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7.B【解析】蘇軾的婉約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是一首悼亡詞,作者結合自己十年來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無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對亡妻永難忘懷的真摯情感和深沉的憶念。
8.C【解析】“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中的“乘”是“憑著,趁著”的意思。9.A【解析】A項,“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中的“師”,可譯為“以…為老師”,屬于名詞意動用法。B項,“去國懷鄉,憂讒畏譏”中的“譏”,可譯為“誣陷、嘲諷的話”,屬于動詞用作名詞;C項,“將軍身披堅執銳”中的“堅”和“銳”,可分別譯為“堅固的鎧甲”和“銳利的兵器”,屬于形容詞用作名詞;D項,“日削月割,以趨于亡”中的“日”“月”,可譯為“一天天”“一月月”,合起來引申為“慢慢、逐漸”,這屬于名詞作狀語。
10.A【解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
11.C【解析】C項“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出自李白的《行路難》,意為盡管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有一天會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此引申為相信總有一天會實現理想、施展抱負,雖然苦悶但未失去信心。
12.B【解析】教學板書講求概括性,其中B項是屬于教書板書巾關于書寫的要求。
13.C【解析】其他三項都正確。C項說法有誤,葉圣陶是五四時期最重要的現實主義小說家之一。
14.C【解析】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說家是指法國的莫泊桑(《項鏈》《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俄國的契訶夫(《變色龍》《凡卡》《套中人》),美國的歐•亨利(《警察與贊美詩》《麥琪的禮物》《最后一片常春藤葉》)三位文學大師。
15.C【解析】帶著問題讀課文是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之一,問題的設計既要有利于學生讀懂課文,又要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該教學片段中,教師提出的兩個問題比較合適,不會加深學生的心理負擔,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真題推薦:2014上半年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真題 233網校真題解析班,全面分析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