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參考答案】
同意。從詩題來看,主要人物應是差役,但詩人對他用了暗寫,一出場只用了“吏呼一何怒”來點出他的威勢,此后就讓他轉到“幕后”。對老婦則是用了明寫,把她所說的話寫成了一篇“抒情獨白”。其實用心品味一番就會發現老婦的話句句都是差吏逼出來的。大量的空白需要我們根據老婦人的“致詞”來填充:差吏一進門就問“汝家有男丁否”,老婦答以“三男鄴城戍…”;再問“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無人…”;最后是差吏仍逼著要人,老婦足好“請從吏夜歸”。詩人明寫老婦,暗寫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詩人一向憎恨統治階級壓迫人民的行徑,但當前這場平叛戰爭是國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敵當前,人民應當為此作出犧牲,正是出于這種考慮,他贊揚老婦自請應役的精神,而對統治階級爪牙的殘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17.【參考答案】
教學目標:
(1)了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作者情感。
(3)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作者的情感。
18.【參考答案】
(1)播放背景音樂,朗讀詩歌,創設學習氛圍
①教師配樂朗讀《石壕吏》,提示學生這是一首古體詩,應注意停頓、節奏、語調。
②學生自由讀。
③選一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點評。
④全班齊讀。
(2)引導學生深入詩的意境,把握本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①寫作背景簡介。(多媒體顯示)
②學生默讀詩歌,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
③引導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再現詩中的情節。(選兩位學生口述浮現在腦海中的畫面,發動其他同學補充,共同豐富畫面、情節)
④理清情節發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A.提問: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并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
明確: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后四句是結局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老婦致詞
又可分為兩層:5~16句,老婦人敘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婦人主動請求從軍。
B.學生根據思路提示,瀆詩,嘗試背誦。
C.提問:詩中有幾個人物形象?他們各有什么特點?
明確:老嫗、石壕吏。老婦是主要人物舷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動從軍,有敢于承擔苦難的精神。石壕吏開頭出現,中間便隱人幕后,從“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其態度蠻橫,兇暴無比。
D.教師引導學生歸納詩歌的思想內容并分析詩歌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了官吏的橫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E.學生聽讀配樂朗誦,體味詩作的思想情感。
⑤賞析本文巧妙獨特的構思藝術。
提問:有人說《石壕吏》中老婦的“致詞”全都是吏步步緊逼出來的。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么?(學生思考,交流)
(3)學生自主質疑,深入理解詩意,進入探究階段
學生可能提出韻問題有:
①詩人同情老婦的遭遇,卻為何總是一言不發,難道他不該去義正詞嚴地指責官吏嗎?
臨行獨與老翁別,似乎也沒有安慰的表示,如何理解詩人的沉默?
②“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誰?
③石壕吏未抓年輕的“孫母”而帶走“力雖衰”的老婦的原因是什么?
④石壕吏為何不抓杜甫?
(先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4)課堂小結
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郭沫若稱頌他:“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在杜甫的詩中,“三吏”“三別”抒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杜甫風格沉郁頓挫,主要是因為他的作品抒寫了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的脈搏和民眾的脈搏一起跳動,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詩人。
(5)布置作業
①背誦并默寫《石壕吏》。
②閱讀杜甫的《登岳陽樓》,感受詩人深沉而廣闊的胸懷。
真題推薦:2014上半年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真題 233網校真題解析班,全面分析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