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詞解釋(本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1.教學評價
2.修養
3.因材施教原則
4.教育規律
三、簡答題(本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1.簡述美育對學生德、智、體各方面發展的促進作用。
2.簡述學校管理過程和教育過程的關系。
3.簡述教師依法必須履行的基本職責。
4.簡述教育學創立的標志。
四、論述題(本題共1小題,共10分。)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你認為當前班級管理中存在哪些問題?應當如何改進?
五、案例題(本題共2小題,每題12分,共24分。)
1.一位物理教師在課堂上問學生:“把一塊鐵塊和一塊木塊放在水里,會出現什么情況”?學生回答:“鐵塊沉下去,木塊浮在水面上。”“為什么呢?”“因為鐵塊重”。“而鋼鐵制的巨輪也很重,為什么卻浮在水面上呢?”這一問,學生的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開始積極地思考。之后,教師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
問題:這一教學實例體現了什么教學原則?在教學中如何運用這一原則?
2.在虹橋中學,八(1)班班主任王老師對學生張明近期的表現感到不安。為了了解張明在家中的情況,王老師主動到張明家家訪。在同張明父親交流情況時引用了一句古語:“養不教,父之過”,偏偏張明的父’親也比較較真,便對王老師說:“王老師,您這話欠妥。‘養不教,父之過’的意思是說孩子是我生養的,我不送他到學校接受教育,剝奪他受教育的權利,那是我的過錯。現在,我把孩子送學校接受教育,你們教不好,這應是老師的過錯,怎么能說是我們做家長的過錯呢?”結果,雙方未能在教育張明的問題上達成共識。
問題:王老師和家長的說法正確嗎?試用合力教育理論加以分析說明,并聯
系實際談談應該如何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
歷年試題:
在線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