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D [解析]教育制度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制度是指國民教育制度,狹義的教育制度是指學校教育制度。
2.A [解析]人力資本理論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而人力資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質量,提高人口質量的關鍵在教育。教育是提高人力資本最基本的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資視為教育投資問題。通過教育培訓出來的高新人才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3.C [解析]20世紀以后的教育凸現出終身化的特點,1970年法國的保爾提出“終身教育”的概念,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將終身教育作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今后若干年內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導思想”。
4.C [解析]人的發展總是要以遺傳獲得的生理組織、一定的生命力為其前提。沒有這個前提條件,任何發展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說遺傳素質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5.C [解析]格賽爾認為,人的所有能力都受成長規律的制約,成熟機制對人的發展起決定作用。
6.D [解析]義務教育是根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與其他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相比,義務教育有其自己的特征,即強調性、普及性、公共性、基礎性、免費性。
7.A [解析]從社會原因來看,流生問題和片面追求升學率實質上是一個問題的兩種表現,是日前妨礙教育目的實現和基礎教育質量的兩種不良傾向。
8.D [解析]教育活動有自身的規律,教師必須懂得教育規律,為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師應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等研究教材教法及學生身心發展方面的教育科學知識。
9.A [解析]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是學習者、受教育者。沒有個體主動積極的參與,沒有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的主動發展是很難實現的,所以學生主體性的形成,是教育成功的條件。
10.A[解析]教育學首先從哲學體系中分解出來,逐步形成了自己研究的概念、范疇、體系和方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間包括構成課程的理論基礎。
11.D[解析]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價值的判斷與評定。具體地說,教學評價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運用科學可行的評價方法,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成果給予價值上的判斷。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教師、學生、過程、管理和課程的評價,而辦學條件是客觀存在的,不屬于教育評價的宏觀范圍。
12.[解析]啟發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啟發誘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積極探索,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并提高他們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3.A[解析]英國思想家培根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14.B[解析]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是當代德育理論中流行最為廣泛、占據主導地位的德育學說,它最早是由瑞士學者皮亞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國學者柯爾伯格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深化。
15.D[解析]所謂班級平行管理,是指利用集體與個人相互影響的關系,班主任既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間接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去影響集體,從而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管理方式。
二、名詞解釋
1.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它以參與教學活動的教師、學生、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教學設備、場地和時間等因素的有機結合的過程為評價對象,是對教學活動的整體功能所作的評價。
2.修養: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經過自覺學習、自我反思和自我行為調節,使自身品德不斷完善的一種重要方法。
3.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4.教育規律:就是教育內部諸因素之間、教育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具有本質性的聯系,以及教育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
歷年試題:
在線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