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C [解析]在歐洲封建社會里,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統治人民的工具。僧侶壟斷了文化和學校教育,科學成了宗教的奴仆。在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形成了僧侶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貴族)兩個階層,因而出現了兩種類型的教育:教會教育和騎士教育。
2.C [解析]舒爾茨對1929~1957年美國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結論:各級教育投資的平均收益率為17%;教育投資增長的收益占勞動收入增長的比重為70%;教育投資增長的收益占國民收入增長的比重為33%。
3.B [解析]英國教育家洛克在他的哲學著作《人類理智論》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說”,認為兒童的心靈如同“白板”,天賦的智力人人平等。
4.A [解析]個人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教學工作要抓關鍵期,不能錯過個體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
5.B [解析]我們平時所說的教育目的就是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社會個體的質量規格總的設想或規定,即是培養具有哪些素質的何種人。
6.A [解析]教育是一種以培養人為目的的活動,它是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動來引起和促進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去發展。離開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動,也就不存在教育活動。所以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主導者。
7.B [解析]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是編寫教科書的直接依據和國家衡量各科教學的主要標準。
8.C [解析]“教育也,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和“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日教學相長也。”均出自于《掌記》。
9.D [解析]體諒或學會關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為英國學校德育學家彼得•麥克費爾和他的同事所創,風靡于英國和北美。與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強調道德認知發展不同,體諒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養置于中心地位。
10.D[解析]布魯納是結構主義課枉理論的倡導者,他主張不論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所謂學科的基本結構,就是學科的基本的原理、基礎的公理和普遍性的主題。學科的結構不是只有單一的模式,可重組為各種特殊的結構。
11.B[解析]縱觀教育發展史主要有個別教學、班級教學、分組教學和特朗普制等幾種影響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19世紀后半葉,班級教學(班級授課制)成為世界大多數國家學校普遍采用的教學組織形式,至今仍是現代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12.C[解析]形成性測驗是形成性評價的一種手段。它除了對教與學有反 饋和診斷作用外,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利于調整階段教學。形成性測驗事先不需要學生作專門的準備,所以能減輕學生的負擔,形成性測驗還有助于知識的保持和遷移,使學生的學習向高級學習水平(分析、綜合、評價等)的方向發展。對形成性測驗結果的分析,有助于對各種教學方法的優劣作出較客觀的評價。
13.B[解析]目標管理是由德魯克提出的,并成為當代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的核心是將傳統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轉變為強調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種以自我管理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調動被管理者的 積極性。
14.C[解析]根據心理學研究證明:任何一種道德品質都包含著一定的道 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幾種基本心理成分。
15.C[解析]班級是學校中開展各類活動的最基本的基礎組織,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學計劃和教育要求組織起來的學生群體,是學校行政體系中最基層的行政組織。
二、名詞解釋
1.課程設計: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解釋。最狹義的理解是指制定某個課程的具體過程,而最廣義的理解幾乎涉及所有形式的課程變化。
2.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世界觀及培養道德品質、發展個性的過程。
3.發展關鍵期:是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于形成的時期。
4.教學目標: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結果。
歷年試題:
在線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