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 C 【解析】少年期,個體從ll、l2歲到l4、15歲的時期,又稱學齡中期,大致相當于初中階段,是兒童向青年的過渡期。
2. D 【解析】略
3. B 【解析】垂直遷移又叫縱向遷移,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遷移,二是自上而下的遷移。
4. C 【解析】命題學習指學習由若干概念組成的句子的復合意義,即學習若干概念之 間的關系。命題是在概念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學習命題,必須先了解組成命題的有關概念意義,才能獲得命題的意義。例如,學習“圓的直徑是它的半徑的兩倍”這一命題時,如果沒有獲得“圓”、“直徑”和“半徑”等概念,便不能獲得這一命題的意義。
5. D 【解析】略
6. A 【解析】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它是指測量工具或手段能夠準確測出所需測量的事物的程度。
7. D 【解析】戴爾(1946)從直接具體經驗到抽象經驗排列了11種媒體,構成一個經驗錐形。
8. C 【解析】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提出了人類道德發展的順序原則,并認為道德認 知是可以通過教育過程加以培養的。柯爾柏格研究道德發展的方法是兩難故事法。
9. C 【解析】實物直觀是以實際的事物本身作為直觀對象而進行的直觀活動,包括實 物直觀、收集標本、野外考察、參觀、實驗等活動。實物直觀是通過直接感知要學習的實際實物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
10.D 【解析】嬰兒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一個飛躍期,少年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
11.A 【解析】l903年,桑代克寫成《教育心理學》一書,后來擴展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學》,并于1913--1914年出版。在該書中,桑代克創建了一個教育心理學的完整體系,從而正式確立了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地位,標志著教育心理學的正式誕生。
12.C 【解析】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13.B 【解析】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在10 歲以前,兒童對道德行為的判斷主要是依據他人設定的外在標準,稱為他律道德;在10歲以后,兒童的判斷主要是依據自己認可的內在標準,稱為自律道德。
14.B 【解析】學習者利用原有經驗進行新的學習、理解新信息是意義學習。
15.A 【解析】替代性強化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指學習者通過觀察他人行為所帶來的獎勵性后果而受到強化。
16.B 【解析】根據反映活動的形式不同,知識可以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也叫描述性知識,是個人能用言語進行直接陳述的知識。這類知識主要用來回答事物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的問題,可用來區別和辨別事物。而程序性知識是個體難以清楚陳述、只能借助于某種作業形式間接推測其存在,主要用來解決“做什么”和“怎么做”問題的知識。
17.A 【解析】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并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漸緩慢。
18.D 【解析】略
19.A 【解析】認知心理學把在頭腦中形成問題空間的過程看成是理解問題。
20.B 【解析】概括說又叫“類化說”,由美國賈德提出。
二、填空題
1.聯合
2.形成性
3.道德行為
4.性格
5.行為規范
6.觀念性
7.學與教
8.學生
9.教師
10.最近發展區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