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題目: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2、內容
英國國王很早就有在宮中召集一些貴族、大臣和高級教士開會,商討國家大事的傳
統。光榮革命以后,國王經常在一個秘密的小房間里召開這種會議,因此人們稱之為內閣會議。
18世紀初,內閣還不是一個法定組織,只是由少數大臣參加的一種會議。當時,英
國議員在權利斗爭中形成兩派,獲得多數席位的一派成為多數黨,實際控制了政權。后來,國王不再出席內閣會議。1721年,擔任財政大臣的下院多數黨領袖沃爾波爾,經常主持內閣會議,英國的責任內閣制開始逐漸形成。沃爾波爾實際上成為英國的第一位首相。
責任內閣制簡稱內閣,內閣的首腦是首相,內閣成員是各部大臣。內閣成員集體負
責,必須在大政方針上保持一致,要與首相共進退。如果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垮臺,但首相也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其實是對議會負責,一個政黨成為多數黨時就獲得執政地
位,黨的領袖就會被國王任命為首相。首相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有權提名內閣成員即各部大臣,決定國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同時,他又能通過議會掌握立法權。這樣,首桕實際上掌握了國家大權。
為了獲得議會多數席位,英國資產階級政黨間展開了激烈競爭,資產階級議會政黨
制度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
3基本要求:
(1)完成十分鐘試講。
(2)試講過程中有啟發式提問
(3)有必要的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用PPT播放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葬禮視頻,學生觀看視頻,并提問:對于英國首相你知多少呢?首相在英國到底是什么地位呢?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責任制內閣形成過程
教師播放英國首相特蕾莎·梅組閣的新聞短片,并提問學生:同學們知道英國的內閣是什么時候出現,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嗎?
請同學們閱讀材料,找出英國責任內閣制發展的過程,補充完善PPT中的表格。
(二)責任內閣制運作模式教師出示責任內閣制政府運作的相關材料,請同學們閱讀材料并前后四人為一小組討論責任內閣制運作過程中首相、內閣、議會之間的關系。
學生經過討論,按小組展示討論成果,老師帶領學生以示意圖的形式共同總結。
教師進一步追問:在責任內閣制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兩大行事原則,下面我們通過兩個經典事例進行總結。
學生閱讀后,師生共同總結:內閣實行集體負責,閣員在大政方針上與首相保持一致,與首相共進退;如果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垮臺;首相也可不辭職,提請國王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三)兩黨制形成過程
教師出示史料,并提問:剛才我們提到的內閣首相特蕾莎·梅屬于英國保守黨,除了保守黨,英國還有工黨。保守黨與工黨往往交替執政,這也是英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特點。那么英國兩黨制的起源是什么?兩黨制是怎么發展的?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責任內閣制內容,老師帶領學生歸納責任內閣制的特點并進行評價。
作業:查閱相關資料,寫一篇評價英國責任內閣制的小論文。
【板書設計】略
高中歷史《中國古代的天文學》
1、題目:中國古代的天文學
2、內容
中國古代在天文學方面成就突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古代天文學體系。
中國古代的天象觀測在很長時間內處于世界前列。
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天文學專著,書中的《石氏星表》記載了已測定的120多個恒星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在天體測量方面,古代中國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東漢科學家張衡(78-139)發明了地動儀,他關于地球為圓形的見解比西歐人早1000多年。張衡還發明了泱定地震方位的吳風地動儀,可以遙測到千里以外地震發生的方位,曾經成功地測出發生于隴西的一次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僧一行(683-727)與梁令瓚共同創制了黃道游儀,用它發現了恒星位置的變動,這在世界上是首次。一行還主持實測了子午線的長度。
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1231-1316)制成了一種新型渾儀一一簡儀,它具有實用、簡便、靈巧的特點,比歐洲發明同類儀器要早300多年。
3、基本要求:
(1)試講時間10分鐘。
(2)講清楚我國古代天文學成就。
(3)有必要的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上課之前播放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降落在月球背面進行探測的視頻,并引導:這是世界首次對月球背面的探索,是我國天文學領域的一大進步,其實在古代我國的天文學成就一直領先世界,那我國古代主要的天文學成就有哪些呢?我國古代天文學領先世界的原因有哪些呢?引發學生思考,進而導入新課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我國古代天文學成就
教師引導:中國古代在天文學方面成就突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古代天文學體系,在天象觀測和天體測量方面都處于世界前列。
之后,教師展示《甘石星經》圖片,提出問題;我國天文學在戰國時期取得了什么成就呢?
學生結合圖片及課前查閱的資料,回答問題:戰國時期出現了我國最早的天文學專著《甘石星經》,由甘德的《天文星占》和石申的《天文》合編而成。
教師追問:《甘石星經》的特殊之處在哪里?
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回答問題:《甘石星經》記載了已測定的120多個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教師繼續展示圖片,并提出問題:在漢唐時期我國的天文學分別取得了怎樣的成就?在天文學史上又有怎樣的地位?之后教師將全班同學分為漢代組和唐代組,分別進行探究。
學生結合圖片和教材內容,分組探究,并以小組為單位回答問題,教師進行總結:
(1)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了渾象儀,用于模擬、演示天體的運行,他關于地球為圓形的見解比西歐人早1000多年。張衡還發明了測定地震方位的候風地動儀,可以遙測到千里以外地震發生的方位,曾經成功地測出發生于隴西的一次地震。
(2)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僧一行創制了黃道游儀,用它發現了恒星位置的變動,這在世界上是首次。一行還主持實測了子午線的長度。
接下來教師展示簡儀的圖片,并提出問題:在元朝時期主要的天文學家是誰?他有什么成就?
學生回答問題: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有郭守敬,他制成了一種新型渾儀——簡儀。
教師繼續追問:請同學們結合簡儀和渾儀的圖片及運行的原理說一說簡儀有哪些特點?
學生觀察并回答問題:簡儀具有實用、簡便、靈巧的特點,比歐洲發明同類儀器要早300多年。
(二)我國古代天文學領先世界的原因
教師引導:我國古代天文學成就如此眾多而又顯著,在古代一直領先世界,為什么我國古代天文學會有如此成就呢?請同學們以歷史小組為單位進行5分鐘的討論,并提示學生可以從古代政局和農業方面進行探討。
學生討論之后回答問題,教師進行總結歸納:我國古代是農業社會,古代勞動人民和統治者為了農業發展的需要,非常重視天文學的發展,同時,農業的發展也為天文學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古代的統治者宣揚“應天承運”“天人合一”,以此來宣誓政權統治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因此比較重視天文學的發展;統一國家鞏固和發展、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為天文學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和穩定的社會環境。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課主要知識。
作業:查找中國古代天文學之最,下節課一起分享。
【板書設計】略
高中歷史《從珍妮機到蒸汽機》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飛梭的圖片,提問:這是什么?有何作用?學生結合初中所學能夠回答:飛梭,是用來織布的。
教師引導:飛梭是1733年英國人凱伊發明的,飛梭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織布速度,面紗頓時供不應求。于是,人們開始想方法提高面紗的產量,結果就促成了機器的發明。但我們為什么不說飛梭是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呢?進而引發學生思考,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的條件和因素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問: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的條件和因素是什么?
學生結合教材,用表格歸納概括回答: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前提。市場的擴大是動力,是必要性。資金、技術、勞動力因素是可能性條件。
2.教師出示教材中歷史縱橫的材料,并設置如下問題:圈地運動為什么會成為“羊吃人”的運動?圈地運動對英國發展有哪些影響?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圈地運動是將農民從土地中趕出去,被迫離開土地,去工場做工,成為沒有土地的無產者,因此成為“羊吃人”的運動。圈地運動促進了英國的近代化進程,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過渡:伴隨著英國的殖民掠奪,很多人將掠奪的財富投資于手工工場,手工工場日益興旺,但仍然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生產技術的革新。于是,珍妮機就應運而生了。
(二)工業革命的標志——珍妮機的問世
1.教師多媒體展示珍妮紡紗機的圖片,提問:為什么說珍妮機的出現是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
引導學生與飛梭進行對比分析,學生能夠得出:飛梭是工具不是機器,而珍妮機是機器。之后,教師進行總結:珍妮機的出現不僅引發了紡織領域的一系列發明和創造,還帶動了其它領域的發明和使用機器,機器生產帶動了手工勞動,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工業生產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了,因此我們說珍妮機的出現是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
2.教師多媒體展示史料,同桌之間相互討論:在英國各個工業部門中,機器的最早使用,不是在傳統工業中,而是在新興的棉紡織部門中,導致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棉紡織業作為一個年輕的工業部門,受國家政策的支持,沒有舊傳統和行會的束縛,容易進行技術革新和開展競爭。同時,棉紡織品的價格比毛紡織品便宜,市場需求量大,為滿足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需要擴大生產規模以增加產量,所以對技術革新的要求比較迫切。
3.教師多媒體展示水力紡紗機、騾機、水力織布機的圖片,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表格,掌握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紡織領域的主要發明成就及其代表人物。
過渡:雖然在紡織領域等部門產生了機器,但是這些機器仍然受到自然條件限制,動力成為制約機器生產進一步發展的嚴重問題。要發展工業,就必須有新的動力。為此,瓦特改良了蒸汽機,成為工業革命的關鍵。
(三)工業革命的關鍵——蒸汽機的改良和廣泛使用
教師多媒體播放瓦特改良蒸汽機的簡短視頻,提問:蒸汽機相較于之前的機器,有何進步之處?你從瓦特身上得到什么啟示?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蒸汽機的動力更加巨大,不受煤礦、水等自然條件的限制,推動了工業革命進入嶄新的階段。我們要學習瓦特對待科學認真嚴謹的態度,他的創造精神、超人的才能和不懈的鉆研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內容,強化學習效果。
作業:關于工業革命的影響,課后搜集有關資料,下節課進行分享。
【板書設計】略
聲明:本文真題來源考生回憶及網絡渠道搜集,僅供考生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下載233網校APP,可獲取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
小編推薦:2019年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
真題推薦:歷年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
通關秘籍:教師資格證面試如何快速通關?233網校講師將面試情景還原,助你一舉攻下“結構化面試+試講+答辯”三大內容,實戰通關!免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