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題目:七年級上冊《觀滄海》片段教學
2.內容:

3.基本要求:
(1)試講約10分鐘;
(2)認識詩人的詩歌風格,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
(3)配合教學內容適當板書。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風格,體會詩表達的意境。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朗讀詩歌、想象畫面的方式,學習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的描寫方法,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提高朗讀感悟能力和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反復的誦讀,結合想象畫面,學習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的描寫手法,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認識詩人古直悲涼、豪邁有力的詩歌風格,理解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激發情感
教師提問:世界上最快的人是誰?學生自由發言
引導:說曹操,曹操到。曹操平常給我們的印象都是梟雄、狡猾、奸詐。
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觀滄海》,進-一步了解曹操。由此導入新課。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解決字詞
1.學生自讀,讀準字音,找出新詞,對不懂的詞句借助工具書或與同桌交流,教師根據交流情況正音、析字形,引導學生理解字詞含義。如“峙”讀zhì。
2.教師PPT展示詩文,學生嘗試朗讀,注意讀出斷句并用斜線畫出,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
(二)認識作者、了解內容
1.學生結合預習資料分享對曹操的認識,教師借助多媒體引導總結。
2.提問:詩歌的哪一句話與題目相照應?
要求:學生自主閱讀,結合工具書以及課后注釋,明確詩文大意,教師點名回答。
明確:“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以下十句的描寫,都是由此句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三、研讀課文,深入分析
1.提問:作者登上碣石山以后,看到了什么?這幾句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運用了什么樣的寫景手法?
明確:水何澹澹(動景), 山島竦峙(靜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動景)。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靜景),描繪了一幅宏大的畫面,運用了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
2.提問:詩人描繪的景象都是自己真實所看到的嗎?
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教師引導總結。
明確:山島、樹木、百草、洪波是作者真實看到的。日月和星漢是作者想象到的。詩人既寫了實景又寫了虛景,這樣的表現手法叫作虛實結合。
3.提問:詩人用來抒發情感的句子有哪些?其含義是什么?
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表現了詩人開闊、博大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和遠大抱負。
4.朗讀體會:結合曹操一代梟雄的身份,邀請男生齊讀詩歌,注意讀出豪邁的氣勢。
5.提問:大家是如何感受到作者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呢?這種抒情方式叫做什么?
明確:通過詩人對景物的描寫感受到的。這種抒情方式叫作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提問:詩人運用這樣的表現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要求:教師播放相關圖片及音樂,學生帶入情境感受手法的妙處。
明確:感覺到整片大海都是屬于自己的。大海這種磅礴的氣概正是詩人內心的真實寫照,詩人以大海自比,表達了他豪邁、渴望建功立業的寬闊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
7.提問:你認為曹操詩歌的風格是怎樣的?
明確:古直悲涼、豪邁有力。
8.朗讀指導:全班齊讀,讀出氣勢。
四、鞏固小結,深入理解
提問。請你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畫面。然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口語練習,深入把握詩歌內容及感情。
明確:海水寬闊浩蕩,山島高高挺立,樹木和百草十分的豐茂,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著巨大的海浪。浩瀚的海洋中,仿佛有運行的日月,仿佛有燦爛的銀河星光。
五、實際演練,分層作業
1:把《觀滄海》寫成一個400字的小片段,注意要用到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
2.閱讀曹操的其他詩歌作品,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板書設計:略
任性刷題:【教資題庫免費在線刷題】【答題闖關贏獎品】
教資報考門檻將提升,珍惜報考機會,抓住新法改革前報考機會拿下證書。課程試聽>>
進入教資微信群 和同考小伙伴一起學習